第235章 武科竞赛(1 / 2)

武脉伦理准则推广初见成效,全球武脉界对“武脉与科技和平融合”的共识越来越深,轩峰心中酝酿已久的“全球武脉科技竞赛”,终于提上了日程——他想通过竞赛,点燃全球武脉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让更多能真正服务民生的武脉科技成果涌现出来。

竞赛由全球武脉联盟、武脉学院和轩峰的公司联合主办,主题定为“科技赋能武脉,创新服务民生”。筹备会上,轩峰明确了竞赛的核心原则:“所有参赛项目,必须符合伦理准则,不能有任何攻击性,必须以服务人、改善生活为目标。我们要的不是能让人变强的武器,而是能帮人解决困难的工具。”

团队很快拟定了竞赛规则和参赛类别。参赛类别分为三大类,几乎涵盖了民生的各个方面:

一是“武脉辅助康复设备”,针对残疾人、病人,比如能帮助行动不便者行走的设备、能缓解疼痛的武脉理疗仪器等;

二是“武脉智能交通与生活设备”,比如能适应复杂路况的武脉辅助驾驶系统、能提升生活便利性的智能家居设备等;

三是“武脉探索与环保设备”,包括用于太空、深海等极端环境的探索装备,以及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的环保设备。

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竞赛没有设置过高的门槛,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无论是武脉者还是普通科技工作者,甚至是武脉学院的在校学员,都可以报名参赛。奖项设置也很有吸引力:一等奖1名,奖金1000万信用点,还能获得联盟和轩峰公司的联合投资,将项目落地生产;二等奖3名,奖金500万信用点;三等奖5名,奖金200万信用点;此外还有“最佳创意奖”“最具民生价值奖”等多个单项奖。

竞赛公告通过联盟官网、社交媒体、各地武脉组织和高校渠道同步发布,瞬间引发全球关注。公告发布后的三天内,报名系统就收到了超过150支团队的申请,一周后,报名团队达到了203支,涵盖了全球50多个城邦。

报名团队的构成五花八门:有轩峰公司的技术骨干组成的团队,有武脉学院科技系的师生团队,有来自知名高校的科研小组,还有几个由残疾人自发组成的团队——他们带着自己的切身需求,希望能研发出适合自己的康复设备。

其中,一支来自东陆的大学生团队格外引人注目。团队成员都是刚读大三的学生,没有太多科研经验,也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他们的参赛项目是“武脉智能假肢”,却凭着详细的设计方案和真挚的研发初衷,通过了初审。

竞赛分为初审、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初审由联盟的技术专家和学院教授组成评审团,对参赛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和民生价值进行打分,选出50支团队进入复赛;复赛要求各团队制作出原型机,进行现场演示和答辩,选出10支团队进入决赛;决赛则在武脉学院的露天广场举行,面向全球直播,由评审团和线上观众共同打分,最终决出各类奖项。

初审和复赛的过程紧张而激烈。很多团队的项目都让人眼前一亮:

一支团队研发的“武脉辅助理疗仪”,能通过武脉能量精准作用于人体穴位,缓解老年人的关节疼痛,原型机演示时,几位体验的老人都连连称赞“舒服多了”;

另一支团队的“武脉智能导航鞋”,能帮助视力障碍者避开障碍物,通过武脉能量的轻微震动提供方向指引,实用性极强;

还有团队研发的“武脉太空保温服”,能利用武脉能量维持极端温度下的体温稳定,引起了全球太空组织的关注。

东陆大学生团队的“武脉智能假肢”,在复赛中就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他们的假肢与传统假肢不同,不仅能通过武脉能量驱动,实现灵活的关节活动,还在假肢末端安装了特殊的传感器,能感知温度、压力,让使用者像拥有真肢一样,感受到冷热和触碰。

演示时,团队成员将假肢连接到一位失去手臂的志愿者身上。志愿者戴上假肢后,不仅能轻松拿起杯子、写字,还能准确分辨出桌上的热水和冷水,甚至能轻轻抚摸小猫的毛发,感受到柔软的触感。现场评审和观众都惊呆了,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