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129章 巴巴罗萨行动2

第129章 巴巴罗萨行动2(1 / 2)

柏林的冬日,空气清冷而锐利,吸入肺中都带着一丝金属般的寒意,仿佛也浸透了帝国决策中枢那不容置疑的意志。

无忧宫那间被称为“战略核心”的地图室内,厚重的天鹅绒窗帘半掩着却依然驱不散弥漫在巨大欧亚地图上那几乎凝为实质的肃杀之气。

威廉皇帝背对着炉火,站在那幅覆盖了整面墙壁的巨幅地图前,凶狠的目光如同最精准的测量仪,缓缓扫过从易北河到叶尼塞河的广袤土地,最终如同两枚冰冷的钉子,牢牢钉在乌拉尔山以东那片被醒目的赤色颜料覆盖的区域。

沙俄军队在东线的受挫与僵持,在他眼中,已不仅仅是一个仆从国的军事失败,更是对德意志帝国重塑欧陆秩序权威的直接挑战,是一块必须被迅速、彻底碾碎的路障。

他缓缓转过身,炉火的光芒在他身后勾勒出威严的轮廓,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经过精密锻造的金属般的质感,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位核心将领和内阁部长的耳中,不容任何杂音干扰:

“先生们,俄罗斯东部的僵局,必须被打破,而且要以一种决定性的、摧枯拉朽的方式结束。”

“我们需要一场足以写入所有军事教科书的胜利,一场彻底、干净地碾碎托洛茨基残存红色政权的风暴,将罗曼诺夫双头鹰的旗帜,牢牢地、永久地插遍从第聂伯河到太平洋的每一寸罗斯土地。”

他的目光扫过帝国总参谋长保罗·冯·兴登堡元帅那张沟壑纵横、如同岩石般坚毅的脸,以及陆军大臣、海军部长等人凝重的面孔。

“这不仅是为了兑现我们对基里尔沙皇陛下的承诺,更是为了帝国东部边境的永久安宁,为了我们呕心沥血构建的欧洲新秩序的稳固与不可动摇。任何的犹豫和拖延,都是对帝国未来的犯罪。”

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到巨大的橡木会议桌前,桌上摊开着总参谋部连日熬夜拟定的、厚厚一叠关于向东线增兵的初步方案。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他用指节敲了敲桌面,“沙俄军队自身的力量,无论是装备水平、后勤保障还是现代化的指挥体系,都不足以独立完成这个最终清算的任务,他们缺乏足够的钢铁、燃油,更重要的是缺乏我们大德意志式的效率和组织能力。”

“因此,帝国将毫不犹豫地承担起领导责任,并动员我们所有忠诚的盟友,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他清晰而缓慢地开始下达指令,每一个词汇,每一个数字,都重若千钧,仿佛能直接砸进听者的心里:

“以帝国皇帝以及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名义,授权总参谋部,立即向欧洲联盟所有成员国及紧密盟友奥地利合众国(我才是林晓皇帝的最佳cp)、保加利亚王国、奥斯曼帝国,乃至波兰王国、波罗的海联合公国等发布最高级别的战争动员令。”

我们要求,各盟国必须在未来三个月内,无条件地集结并向东线战场输送以下规模的军事力量:

550辆各型坦克与突击炮,这不仅包括帝国最新锐的、火力与机动性完美结合的‘野狼’中型坦克,以及装甲厚重、足以摧毁任何工事的‘狼王’重型坦克,作为铁拳的锋刃;

也需要奥匈帝国提供的、经过改进的‘戴姆勒’装甲车,保加利亚王国库存的法制‘雷诺’Ft-17等辅助型号,用于填补战线和次要方向;

300架各型作战飞机,其核心是帝国空军引以为傲的‘金雕’型战斗机,确保将赤色空军的任何抵抗撕成碎片。

以及‘游隼’俯冲轰炸机和‘天鸢’战略重型轰炸机,用致命的精度摧毁地面目标,并配属必要的远程侦察机和运输机,构成完整的空中打击链条;

1300门各式口径火炮与重型迫击炮,从机动灵活的75毫米野战炮,到足以撕裂最坚固堡垒的210毫米重型榴弹炮,必须形成梯次配置、无缝衔接、覆盖整个战场的毁灭性火力网;

以及,最关键的,115万经过基础训练、装备基本到位的盟国士兵。

他们将作为加强力量和战役骨干,被整合进沙俄军队的作战序列,在决定性的地段形成压倒性的兵力优势,确保攻势的连续性和彻底性。”

这一连串庞大到令人窒息数字的公布,让在场的一些文官,如财政部长,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喉结滚动,暗自计算着这将消耗掉多少帝国的欧元和物资储备。

但坐在对面的军人们,如兴登堡元帅,以及刚刚被任命为东线集团军群司令的赫尔曼·冯·弗朗索瓦将军。

他们的眼中非但没有畏惧,反而燃起了炽热的火焰,那是属于职业军人在巨大挑战和荣誉面前特有的兴奋。

头发花白、身躯依旧挺拔如松的兴登堡元帅,用他那特有的、带着东普鲁士口音的沉稳声音开口道:“陛下,这将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跨越多个国家、涉及不同语言和军事体系的联合军事行动。”

“协调指挥、统一后勤保障、以及确保各盟国部队能够有效协同而非互相掣肘,将是巨大的挑战,其复杂性远超我们以往的任何战役。”

“挑战必须被克服!也必须被我们德意志的效率和意志所碾碎!”林晓的声音陡然提高,斩钉截铁,不容任何质疑。

“立即成立‘东线盟军最高协调司令部’,由你,兴登堡元帅,担任总顾问,负责与各盟国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协调,任命赫尔曼·冯·弗朗索瓦将军担任前线总联络官兼帝国东线部队总指挥,直接对朕负责,拥有在战场上必要的临机决断权。”

他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通过外交渠道,明确告知我们每一位盟友,这是巩固欧洲联盟、共同分享胜利果实的关键时刻。”

“他们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的每一份贡献,都将被帝国清晰地记录在案,并在战后根据其功绩,获得相应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利益回报。”

他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地图上那片广袤、神秘而寒冷的西伯利亚,一个充满历史隐喻、帝国野心与一丝宿命论色彩的代号,从他口中清晰地吐出:

“此次联合东征行动的代号,经朕批准,就定为——‘巴巴罗萨’。”

“巴巴罗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意为“红胡子”,一位曾怀揣着向东扩张基督世界和帝国势力梦想、最终却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途中意外溺亡的传奇君主。

林晓选用这个代号,既隐含着向东方进军、传播帝国秩序与文明的决心,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对历史宿命、征服之路上的潜在风险与未知代价的深刻警示。

这个名字立刻被侍立一旁的汉斯·伯格少校用钢笔郑重地记录在绝密档案上。

1920年2月10日,柏林,帝国总理府,宏伟的“白色大厅”内,同盟国军事协调会议。

巨大的枝形水晶吊灯下,气氛庄重而热烈,又暗藏着各国不同的心思与算计。代表奥匈帝国的,是虽已退休但威望犹存、被特意请出山的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元帅,他抚摸着下巴花白的胡须,眼神精明;

保加利亚王国的全权代表是其总参谋长尼古拉·热科夫将军,面色红润,带着巴尔干军人特有的彪悍;

奥斯曼帝国虽因国内局势未能派出恩维尔·帕夏亲至,但其军事代表穆罕默德·帕夏正襟危坐,表情肃穆;

波兰、乌克兰及其他较小盟国的军事代表则大多沉默,等待着主导者的安排。

墙上悬挂着巨大的、覆盖了整面墙壁的“巴巴罗萨”行动计划示意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箭头和符号清晰地标注着各支力量的进攻路线和目标。

被任命为前线总联络官的赫尔曼·冯·弗朗索瓦将军,以其一贯的干练和锐利,站在地图前,手中的细长指挥棒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点在地图的关键节点上,向与会者阐述着经过完善的计划细节:

“诸位尊贵的代表,根据皇帝陛下批准的‘巴巴罗萨’计划最终案,我们集结的压倒性优势兵力,将主要分为三个强大的突击集群,如同三支致命的矛头,刺向赤色俄国的要害:”

“北方集群,由沙俄最善战的彼得·弗兰格尔将军所部为主力,加强帝国第8集团军麾下的第2装甲师、第12步兵师一部,以及波兰军团第5、第7步兵师。”

“你们的战略目标,是沿着喀山-彼尔姆-叶卡捷琳堡轴线稳步推进,首要任务是夺取乌拉尔山脉西麓的工业重镇,切断赤匪获取武器补给的命脉。”

“中央集群,此乃本次战役的核心打击力量与决胜关键!以沙俄安东·邓尼金将军、弗拉基米尔·卡普佩尔将军的主力部队为核心,配属帝国最精锐的帝国近卫军‘德意志’装甲师、第1掷弹兵师,奥匈帝国久经战阵的第3集团军下辖4个步兵师,以及保加利亚王国投入的王牌部队第1、第2步兵师。”

“你们将从萨马拉-乌法方向,实施坚决而深远的装甲突击,像一柄重锤砸开敌人的防线,直指西伯利亚的心脏地带——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力求分割、包围并歼灭红军主力。”

“南方集群,由骁勇善战的格里高利·谢苗诺夫将军的哥萨克骑兵、奥斯曼帝国派遣的2个志愿步兵师,以及部分奥匈帝国的山地部队组成。”

“你们的任务是沿着伏尔加河下游广袤区域向东南方向席卷,肃清残敌,牢牢掩护中央主力集群漫长而脆弱的南翼安全,并伺机向资源丰富的中亚方向施加压力,牵制敌人兵力。”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帝国空军承诺,将投入主力,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并保持绝对的制空权,为各位的地面推进提供全天候的侦察、护航和对地精确打击支援。”

“所有的后勤补给线路,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路枢纽,均已由帝国后勤总署牵头规划完毕,但这需要各国后勤单位的紧密协作,确保物资的畅通无阻,直到最后一发子弹送到前线士兵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