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慕尼黑会议(2 / 2)

他们装备了数量惊人的德制或仿德制武器:成千上万支毛瑟Gew98步枪构成了步兵火力基础,数百挺马克沁08重机枪和G08\/15轻机枪提供了密集的压制火力,克虏伯75野炮组成了炮兵骨干,以及21辆有轻微损耗的A7V坦克。

更引人注目的是,少量由德国顾问亲自指导组建、装备着p-18冲锋枪的精英突击队,被用于关键地段的突破。

奉军士兵训练相对较好,军纪严明,但其战术思想仍较为传统,强调正面火力的压倒性优势和骑兵部队的侧翼冲击。

而国民革命军方面投入兵力约7万人,以其灵魂人物依托苏俄援助和自身魅力建立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为基层军官骨干,军队政治动员能力较强,士兵作战目的明确,士气普遍高昂。

他们同样通过秘密渠道,获得了一批德式装备(主要是步枪和轻机枪以及德国不要或报废的A7V坦克和“鬣狗”坦克),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略逊于财大气粗的奉军,尤其是缺乏重型火炮和足够的弹药储备。

其战术更强调步兵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夜战、近战能力,试图以机动和意志弥补火力的不足。

战斗伊始,奉军凭借其绝对优势的炮火,对国民革命军阵地进行了长时间的猛烈轰击,试图复制欧战的模式,以钢铁熔炉摧毁对方防御。

炮弹如同冰雹般落下,掀起漫天烟尘,奉军步兵在军官的驱策下,以密集队形发起波浪式冲锋。

然而,国民革命军并未坐以待毙,他们利用复杂地形和预先构筑的工事顽强抵抗,并频频组织精锐小分队,利用夜色和晨雾掩护,大胆发起反突击和袭扰作战,猛烈攻击奉军的炮兵阵地、指挥所和漫长的补给线。

战斗异常惨烈,双方伤亡均十分重大,尸横遍野,最终,国民革命军凭借更高的政治觉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相对灵活的战术,勉强顶住了奉军势在必得的攻势,迫使弹药消耗巨大、后勤压力骤增的张作霖部暂时后退重整,战线在反复拉锯后暂时稳定下来。

这场规模空前的会战虽然没有决出彻底的胜负,但它深刻地反映了德国武器、装备乃至战术思想对华夏内战双方的深远影响,也预示着这场决定华夏命运的内战,将走向长期化、复杂化和更加残酷的新阶段。

柏林,帝国陆军中央医院,1918年4月28日,午后。

汉斯·伯格上尉的伤势在精心的治疗和未婚妻林明华的悉心照料下,已经基本康复。

他的脸色恢复了健康的光泽,精神饱满,只是左臂在进行某些大幅度动作时,仍会感到些许牵拉和不适,而右臂恢复的更好能轻易的向上举45度,医生嘱咐仍需一段时间的休养和康复训练。

威廉皇帝再次轻车简从地前来探望,这次的气氛比上次轻松了许多。

汉斯和他的未婚妻林明华虽然依旧保持着恭敬的礼仪,但不再像上次那样显得手足无措。

“看来医院的伙食和照顾让你恢复得很快,汉斯上尉。”林晓微笑着打量着他,语气亲切,“脸色好多了,帝国的功臣不应该总是躺在病床上。”

“随时听候您的命令,陛下!”汉斯立刻从椅子上站起,挺直身体,以一个标准有力的军礼回应,眼中闪烁着渴望重返岗位的光芒,“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回到无忧宫,为您分忧了。”

林明华也在一旁优雅地微微躬身,用带着东方口音但已相当清晰流利的德语轻声说道:“感谢陛下一直以来的挂念和提供的优越医疗条件。”

回到无忧宫那间俯瞰着庭院的书房里,午后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皮革和淡淡雪茄烟混合的庄重气息,威廉皇帝(林晓)刚刚听取完他的海军副官卡尔·邓尼茨上尉,关于公海舰队近期演习和装备更新情况的例行汇报。

年轻的邓尼茨站姿笔挺,汇报条理清晰,数据准确,但在谈及新型鱼雷艇的战术协同和未来海战模式时,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和偶尔超出常规的设想,并未逃过皇帝敏锐的眼睛。

林晓的思绪并未完全停留在眼前的报告上,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墙壁,投向了更遥远的北大西洋和北海那灰蒙蒙的海面。

现有的公海舰队固然强大,是一柄震慑性的重锤,但维护和运用成本极高,且在挑战英国和未来的美国那遍布全球的海上霸权时,总显得有些笨重和被动。

他想到了另一种力量——那些如同幽灵般潜伏在深水中的钢铁巨鱼,潜艇。

它们造价相对低廉,却能对敌人的海上生命线构成致命的威胁,历史上,无限制潜艇战虽然最终将美国拖入了战争,但其战略威慑力和对英国经济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

而眼前这位邓尼茨上尉,在历史上正是将这种威慑力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令盟国航运闻风丧胆的“狼群战术”的天才。

一个清晰的想法在林晓脑中形成。他需要提前布局,将这种不对称的打击力量系统化、理论化,并将其牢牢掌握在帝国手中,成为未来可能爆发的海权争夺中一张决定性的王牌。

汇报结束后,邓尼茨合上文件夹,静候指示。林晓没有立刻让他离开,而是从办公桌后站起身,缓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修剪整齐的花园,仿佛不经意间提起:

“邓尼茨上尉,”皇帝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引导性的探究。

“你的汇报很详尽,尤其是在战术协同方面,看得出你花了心思。不过,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拥有强大的水面舰队,但这似乎并不足以完全确保帝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海上利益,尤其是在面对某些拥有传统优势的对手时。”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邓尼茨,“抛开水面舰艇不谈,你对潜艇部队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更具体、更…大胆的想法吗?我指的不是它们目前辅助破交的角色,而是作为一种能够改变海战格局的战略性力量。”

邓尼茨显然对皇帝突然将话题引向潜艇感到些许意外,但更多的是一种被问及所长的激动。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那双蓝色的眼睛里瞬间迸发出炽热的光彩,但他仍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与克制。

“陛下!”他的声音因激动而略显紧绷,但措辞依旧谨慎而充满敬意。

“感谢陛下垂询!这…这正是我长期以来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他向前微微迈了一小步,仿佛要更好地阐述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以目前的技术和发展趋势来看,潜艇绝不仅仅是袭击落单商船、进行破交战的辅助性工具。它隐蔽、致命,能够抵达任何海岸线,是对手难以防范的匕首。”

他越说越流畅,思路清晰:“如果我们能解决远程通讯协调和战术指挥的问题,将多艘潜艇组成一个战术集群,像狼群一样协同行动由侦察机或前出潜艇发现目标船队。

然后通过加密无线电召唤周边的潜艇集结,在夜间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那么,其破坏力将是指数级增长的!它不仅可以猎杀商船,更能对缺乏足够反潜护航的敌方舰队构成严重威胁。

这将成为一种战略武器,一种能够在广阔海洋上有效猎杀任何威胁帝国海上生命线的强大力量!其心理威慑力,甚至可能超过实际的击沉数字!”

林晓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眼神中流露出深思和赞许 邓尼茨的描述,与他记忆中那套在另一个时空里令大西洋航线颤抖的战术雏形不谋而合。

这位年轻军官不仅看到了潜艇的潜力,更已经开始构思将其系统化、规模化的运用方式。

“很好。”片刻的沉默后,皇帝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

“你的想法与我的判断不谋而合。帝国未来的海洋战略,需要这样创新和大胆的思维。”他走回办公桌后,拿起笔在一张便笺上快速写了几个字。

“准备一下交接工作。”林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邓尼茨,“等汉斯·伯格上尉完全康复回到岗位后,你就不再担任我的副官了。

去海军部报到,我会亲自给雷德尔将军下达指令,你的新任务是,牵头成立一个专门的‘潜艇战术研究与发展小组’,直接向海军参谋本部负责。

我要你在一年内,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关于潜艇部队建设、训练和未来作战的完整方案,特别是你刚才提到的‘集群战术’的详细构想和演练计划。资源和人手,我会让他们优先配给你。”

邓尼茨几乎难以抑制内心的狂喜与使命感,他猛地并拢脚跟,挺直胸膛,以一个最标准的军礼回应,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是,陛下!绝不辜负您的信任和期望!我以军官的荣誉发誓,必将为帝国打造出一支无坚不摧的水下利刃!”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职务的调动,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一个将彻底改变海战形态的历史机遇,而皇帝陛下,将这份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