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帝国的博弈(1 / 2)

1917年8月的欧洲,呈现出一幅战争烈度分布不均的奇异图景.西线,昔日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堑壕地带,现如今也只是偶尔响起的零星枪炮声,更像是为胜利庆典燃放的余响,协约国的投降,让这片土地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

与此同时,大获全胜的德意志帝国并未能高枕无忧。数个重大的问题如同几把锋利的匕首,从不同方向指向帝国的心脏——柏林。

这一切,都要求刚刚从意识深处惊心动魄的对峙中苏醒过来的威廉皇帝,在病体初愈后,立刻以惊人的意志和精力,投入这场远比正面战场更加复杂、更加考验智慧的帝国棋局。

无忧宫皇帝书房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水味和旧书本的气息,林晓披着一件柔软的晨袍,脸色仍有些苍白,但眼神已经恢复了往日的锐利。

他坐在巨大的橡木书桌后,面前摊开着一幅巨大的奥斯曼帝国地图,上面用醒目的红色箭头标注着阿拉伯起义军和凯末尔国民军的推进方向和土耳其军队的溃退路线。

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外交大臣屈尔曼和总参谋长兴登堡元帅肃立在一旁。

“陛下,”屈尔曼指着地图,语气沉重,“大马士革、耶路撒冷相继失守,阿拉伯部落纷纷倒向侯赛因。”

“我们在巴格达铁路沿线的利益据点岌岌可危,土耳其军队的士气已经崩溃,伤亡已超过15万,安纳托利亚门户洞开,根据情报,青年土耳其党内部,特别是恩维尔帕夏,对德国的‘见死不救’怨气很大,甚至有人开始秘密接触英国人…”

林晓轻轻咳嗽了一声,侍从官汉斯·伯格少尉立刻递上一杯温水。皇帝抿了一口,缓缓说道:

“直接派兵跨海远征,去拯救奥斯曼在中东的残局,是不现实的,这个盟友不值得我们过多拯救,我们的血液必须优先供给东线,但是,绝不能让他们彻底倒向敌方,或者内部崩溃。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一个…希望。”

贝特曼接口道:“经济援助和武器补给可以给一部分,但恐怕难以扭转战局。”

“光给枪炮和金钱不够,”林晓摇了摇头,目光深邃,“要给一个梦想,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未来蓝图。”

他转向屈尔曼,“以我的名义,给君士坦丁堡的苏丹穆罕默德六世和青年土耳其党领导层发一封长电报。语气要诚恳,要充满理解和…远见。”

他顿了顿,开始口述电报的核心内容,一旁的秘书迅速记录:

“开头表达朕对奥斯曼帝国勇士们英勇奋战的‘最深切的敬佩’,对他们目前遭遇的‘暂时挫折’表示‘同情与理解’,强烈谴责英国及其代理人的‘卑鄙煽动’和‘背后捅刀’的行径。”

“然后,是关键部分。”林晓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要向他们描绘战后:待欧洲战事彻底平息,德意志帝国将倾尽全力,协助我们最忠诚的盟友——奥斯曼帝国,不仅恢复秩序,更将重铸昔日荣光。”

“届时,丢失的阿拉伯领土并非永久失去,我们支持奥斯曼在合适的时机,以新的形式恢复对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考虑在未来协助奥斯曼建立一支全新的、由德国最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陆海军,确保其在东地中海和安纳托利亚的绝对优势。”

他抬起头,看着他的大臣们:“我们要提出一个愿景:一个横跨欧亚非、由柏林和君士坦丁堡共同主导的‘大陆联盟’,彻底打通从北海到波斯湾的陆上通道,共享经济繁荣与战略安全,告诉他们,当前的困难,只是伟大复兴前夜的短暂痛苦,帝国的未来,将与奥斯曼的命运紧密相连。”

兴登堡元帅微微皱眉:“陛下,这是否承诺过于…宏大?未来变数很大,而且多瑙联邦方面并不会同意。”

林晓淡淡一笑:“元帅,这叫战略投资,现在给他们画一张足够大的饼来让他们充饥,能让他们在饿死前继续为我们守住博斯普鲁斯海峡,挡住未来英国舰队进入黑海的可能,就是最大的成功,这叫…希望之光。”

他转向屈尔曼:“同时,立刻安排一批军事顾问和紧急军火,再提供一笔短期贷款,让他们能购买粮食稳定伊斯坦布尔和安纳托利亚的民心,动作要快,要让苏丹和恩维尔他们看到我们的‘诚意’。”

“是,陛下!”屈尔曼躬身领命。这封满载着“希望”的电报,于8月7日发出,它如同一剂强心针,虽然无法立刻止血,但确实为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帝国提供了继续战争的精神支柱。

遥远的东线,莫斯科郊外,这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混合着硝烟、血腥和尸体腐烂的恶臭。

至8月1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一部,连同数量庞大但装备杂乱的白军盟友,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莫斯科的陆上合围。

一条漫长的、蜿蜒曲折的包围圈将这座巨大的城市紧紧箍住。堑壕、铁丝网、密集的雷区、相互支援的火力点,构成了冰冷的“莫斯科铁环”。

曼施坦因元帅的前线指挥部设在一个半地下化的旧庄园里,电话铃声、电报机的滴答声、参谋军官急促的脚步声从未停歇。

墙上巨大的莫斯科城防地图上,代表敌我双方的红蓝箭头犬牙交错,密密麻麻的标记显示着每一处激烈争夺的街道、工厂和废墟。

“元帅,这是过去24小时的战报。”一位面容憔悴的参谋将文件递给曼施坦因。将军快速浏览着,眉头紧锁。

伤亡数字再次触目惊心:又一个步兵团在夺取一处火车站时被打残;红军的狙击手和潜伏在废墟中的突击小组,给进攻部队造成了远超预期的损失;

他们在巷战中依然是个难缠的对手;最可怕的是红军士兵和政治委员那种近乎疯狂的抵抗意志,他们往往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甚至发动自杀式反冲击。

“告诉各部队指挥官,”曼施坦因的声音沙哑但坚定,“不要一味强攻!充分利用我们的炮兵和空中优势!把城市分割开来,一块一块地啃!用火炮和喷火器清理每一个地下室、每一栋楼房!我们需要的是控制,而不是废墟!”

他深知,时间拖得越久,对进攻方越不利,尤其是俄罗斯的严冬正在一步步逼近。

与此同时,在柏林无忧宫的战情室里,林晓正与兴登堡、鲁登道夫以及新任陆军部长格勒纳将军研究东线局势。

“曼施坦因和博克的压力非常大,”兴登堡指着沙盘上莫斯科周围密集的德军标志,“红军的抵抗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计,巷战消耗了我们太多精锐的步兵和士官,他们急需生力军和技术装备,尤其是适合巷战的坦克、重型炮和工兵。”

鲁登道夫补充道,语气急促:“必须在下雪前解决莫斯科!否则,漫长的补给线和恶劣的天气将成为我们的噩梦!我建议,立刻将从西线撤回的第六、第八、第十一军团主力,共计6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以及第501、502重型装甲营,火速增援东线!同时,调集所有可用的‘熊蜂’火炮和工兵爆破单位。”

林晓凝视着沙盘上那座被红色光圈包围的城市模型,沉默了片刻。

他能想象前线的惨烈,每一个伤亡数字都让他心头沉重,但他更清楚,莫斯科必须拿下,否则对俄战争将陷入无休止的泥潭。

“批准增兵计划。”他终于开口,声音不容置疑,“命令铁路部门最高优先级保障东线运输!告诉曼施坦因和博克,朕给他们需要的兵力和装备!但朕也要结果!朕不要一份长长的阵亡名单,朕要莫斯科的钥匙!让他们运用智慧,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朕要在克里姆林宫顶上看到帝国的旗帜!”

8月15日,命令下达。一列列满载着士兵和武器的军列,如同钢铁洪流,日夜不停地驶向东方,帝国的战略重心,毫无悬念地压在了莫斯科方向。

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吞并北意大利的消息,在柏林高层引起了极大的愤怒,但更多的是被一种“果然如此”的冷静所取代。

“卡尔一世陛下还是太年轻,太急于证明自己了。”外交大臣屈尔曼在御前会议上评价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他以为趁着陛下您身体不适,就能造成既成事实。”

“这不是冲动,这是精心计算过的冒险。”林晓冷冷地说,“他看准了我们暂时被东线牢牢拖住,无力在南线采取强硬措施。他想恢复奥匈在地中海的出海口和影响力,甚至想摆脱我们对意大利地区的控制。”

“是否需要进行军事威慑?比如在蒂罗尔边境举行演习?”格勒纳将军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