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李达康的选择(1 / 2)

京州市委书记办公室,傍晚六点半。

夕阳的余晖已将这座现代化办公室镀上一层暗金色,但李达康依然伏在宽大的办公桌上,眉头紧锁,审阅着面前一份关于京州国际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期工程的规划方案。他的笔尖在纸上快速划过,留下简洁而有力的批注,偶尔停下来,用内线电话快速下达指示,语气果断,不容置疑。即使是在一天工作的尾声,他依然保持着那种标志性的高强度工作节奏。

秘书吴春林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为他换上了一杯新泡的浓茶,然后默默地将一摞需要签批的文件放在桌角。吴春林跟随李达康多年,深知这位领导的习惯——不看完当天的重要文件绝不会下班。

“李书记,这是今天收到的部分非急件,您看看是否需要现在处理。”吴春林的声音很轻,带着恭敬。

“放那儿吧。”李达康头也没抬,目光仍停留在规划图上,“春林,你跟发改委那边再确认一下,他们关于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的预算明细,最晚明天上午必须放到我桌上,含糊其辞的数字一个都不要!”

“好的,书记,我马上联系。”吴春林应声,却没有立刻离开,脸上露出一丝犹豫。

李达康敏锐地察觉到了,终于抬起眼:“还有事?”

吴春林从文件堆最,看起来没装多少东西。

“书记,这个……是下午收到的,没有署名,收发室说是直接塞到信箱里的。”吴春林将档案袋放在李达康面前空着的一小块桌面上,“我按照常规检查过,没有危险物品。里面……似乎是一些材料。”

匿名材料?李达康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到了他这个级别,收到各种匿名举报、情况反映并不稀奇,但通常都会通过一定的渠道,像这样直接塞到市委收发室的方式,显得既突兀又低级,反而透着不寻常。

他放下笔,拿起那个轻飘飘的档案袋,捏了捏,里面似乎只有几页纸。他撕开封口,将里面的东西倒在桌上——是七八张A4纸的复印件,有些是表格,有些是文字记录,还有一张像是从内部通讯录上截取下来的页面。

李达康拿起最上面一页,快速浏览起来。起初,他的表情还带着惯常的审阅文件的严肃,但很快,他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身体也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这些材料,内容指向非常明确——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

材料并不厚实,甚至可以说有些单薄,但其透露出的信息却足以让李达康这样的政治老手心惊。里面没有情绪化的控诉,也没有确凿的直接证据,更像是一些内部文件的片段和经过筛选的数据罗列:

一张模糊的、似乎是内部汇报提纲的复印件片段,提到了“省厅某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后面跟着一串数字,疑似是远超市场价的预算金额,旁边有潦草的批注“祁阅,拟同意”。

几行从某个未知来源的通讯记录中截取的信息,显示几个在不同地市担任公安系统要职的干部,在近期内几乎同一时间点,有过密集的通话联系,而这几个人,都被普遍认为是祁同伟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

最耐人寻味的是一份简短的、未标明出处的个人情况说明片段,提及祁同伟的一位远房亲戚,名下注册了一家小型科技公司,而这家公司,恰好在那份“省厅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名单中,虽然最终并未中标。

材料戛然而止,没有结论,没有指控,只是把这些看似孤立、却又存在某种隐秘关联的点,赤裸裸地摆在了李达康面前。

问题一:预算是否超标?程序是否合规?那个“祁阅,拟同意”的批注是否意味着个人决断?

问题二:短时间内密集提拔调动亲信,是否涉及小圈子?是否合规?

问题三:亲属公司出现在供应商名单,即使未中标,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企图或影响?是否需要回避?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根尖锐的针,精准地刺向高级干部最为敏感的地带——权力行使的规范性、选人用人的公正性、以及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

李达康放下材料,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办公室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城市隐约传来的车流声。秘书吴春林屏息静气,站在一旁,不敢打扰。

李达康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这材料是谁送的?目的何在?

是祁同伟的政敌?是沙瑞金留下的暗线?是京城方面有人想敲打祁同伟,甚至是他李达康?还是某个对祁同伟不满、却又不敢公开举报的内部人士,想借他李达康这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