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李达康的选择(2 / 2)

材料本身不够扎实,无法作为正式的举报证据。它们更像是一种暗示,一种投石问路。送出材料的人,显然深谙官场规则,知道仅凭这些无法扳倒一位如日中天的省委常委、公安厅长,但其透露出的信息,却足以在高层心中种下一根刺。

那么,他李达康该如何抉择?

选项一:按下不动,静观其变。这是最稳妥,也最符合官场明哲保身之道的方法。他现在是京州市委书记,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维护京州稳定。祁同伟是省公安厅长,两人虽有工作交集,但毕竟分属不同领域。主动去碰一个实力强大、且与省委书记高育良关系密切的同僚,无疑是引火烧身。更何况,材料来源不明,动机不纯,贸然介入,很可能被拖入不可预知的漩涡。装作没收到,是最安全的选择。

选项二:借此机会,敲打祁同伟。他可以将材料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比如通过秘书透露给祁同伟那边,或者在高育良面前不经意地提一下。这表明他收到了风声,也显示了他的“关切”,既能给祁同伟施加压力,让他有所收敛,又不至于彻底撕破脸皮。这是一种谨慎的制衡策略。

选项三:向上汇报,或者启动某种程度的调查。将材料交给省纪委,或者向高育良正式汇报。但这风险极大。首先,材料力度不够,很可能不了了之,反而会彻底得罪祁同伟和高育良,将自己置于新班子的对立面。其次,这等于公开站队,表明他李达康要介入这场潜在的权力博弈,这与他目前保持相对超脱的定位不符。

李达康的指尖在光滑的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着。他脑海中闪过祁同伟那张日渐威严、甚至偶尔流露出几分咄咄逼人的脸,闪过高育良在党校授课时那种引经据典、试图掌控一切的姿态,也闪过了沙瑞金离开时那双不甘而深沉的眼睛。

他和祁同伟不是一路人,这一点彼此心照不宣。他李达康是“沙瑞金路线”的坚定执行者,崇尚效率、速度和敢闯敢试;而祁同伟,更像是高育良“稳定压倒一切”理念的扞卫者和执行利器。两人在发展理念、行事风格上存在深刻差异。祁同伟势力的快速扩张,尤其是在政法系统的深耕,对他李达康而言,绝非好事。这意味着他未来在京州乃至汉东推行某些政策时,可能会遇到无形的阻力。

从这个角度看,祁同伟遇到麻烦,对他李达康未必是坏事。

但是,李达康更清楚,现在汉西的大局是“稳定”。高育良和祁同伟的组合刚刚稳住局面,任何内部的不和谐音,都可能被外界解读为汉东班子出了问题,这会影响京州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势头。这是他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京州的发展,是他李达康的政治生命线。

而且,这材料的出现本身,就透着诡异。万一这是有人设下的圈套,意在试探他李达康的态度,甚至挑动他与高祁内斗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他懂。

沉默持续了将近十分钟。吴春林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终于,李达康睁开了眼睛,目光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和锐利。他坐直身体,将散落在桌上的几页纸重新收拢,整齐地放回那个牛皮纸档案袋里。

“春林,”李达康的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任何情绪。

“书记,您吩咐。”吴春林立刻上前一步。

“这个袋子,”李达康用手指点了点档案袋,“放到保险柜里,单独存放,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不得查看。”

吴春林心中一凛,立刻应道:“是,书记。”他明白,这意味着李达康选择了暂时按兵不动,但又将这些材料视为重要的潜在筹码,秘而不宣。

“另外,”李达康顿了顿,看似随意地补充了一句,“找个机会,了解一下,最近有没有什么关于省厅那边不太好的风声,特别是……涉及工程建设和干部任用方面的。注意方式,不要声张。”

吴春林心领神会:“明白,我会留意的。”

李达康挥了挥手,吴春林拿起那个轻飘飘却重若千钧的档案袋,快步走向角落里的保险柜,熟练地操作起来。

李达康重新将目光投向桌上那份数字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图,但眼神却有些深邃。他没有采取任何激烈的行动,但他也没有完全忽视这份突如其来的“礼物”。

他将材料封存,意味着他选择了暂时的隐忍和观望,避免在局势不明时贸然卷入争斗。他让秘书去留意风声,意味着他提高了警惕,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来判断真伪和背后的玄机。

更重要的是,在吴春林将档案袋锁进保险柜之前,李达康用办公桌上的高速扫描仪,悄无声息地将那几页纸完整地扫描了一份,电子版储存在一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加密存储设备中。

原始的匿名材料,被他妥善地“保管”了起来。而复制件,则成了他藏在暗处的一张牌。一张或许永远也不会打出去,但一旦需要,就能发挥关键作用的牌。

这就是李达康的抉择。不主动出击,但严阵以待;不惹是生非,但绝不忘备。在汉东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上,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节奏和底线——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他必须时刻提防来自暗处的冷箭,并且,准备好必要时能够反击的武器。

他喝了一口已经微凉的茶,苦涩的味道让他更加清醒。他知道,平静的湖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而他,必须确保京州这艘大船,能够避开所有的暗礁险滩,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