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沙瑞金的伏笔(1 / 2)

惨烈的败局,如同一盆冰水,兜头浇醒了沉浸于“雷霆手段”和“速胜幻想”中的沙瑞金。侯亮平的黯然离去,不仅是他战略上的重大挫折,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他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在汉东这片盘根错节的土地上,自己这个封疆大吏,若没有本地,强大,势力的支持,或者至少是默许,任何大刀阔斧的改,革都将是寸步难行,甚至可能引火烧身。正面强攻高育良-祁同伟联盟构筑的坚固堡垒,代价高昂且胜算渺茫。继续僵持下去,只会让汉东的、工作陷入全面,瘫痪,而这,恰恰是北,京最不愿意看到的。

妥协,成了唯一现实的选择。但这种妥协,并非举手投降,更非同流合污。对沙瑞金而言,这是一次战略上的“以退为进”,是战术上的根本性调整。他收起了锋芒,敛去了锐气,开始以一种更加沉稳、甚至有些隐忍的姿态,出现在汉东的政治舞台上。他不再执着于立刻揭开所有的盖子,铲除所有的积弊,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地方,开始默默经营,悄悄布局,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转机,埋下至关重要的伏笔。这伏笔,不在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在于人的培养,在于力量的积蓄,在于等待时与势的转变。

一、 表面的妥协与战略的收缩

汉东,省委的,日常工作,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状态。沙瑞金不再就一些敏感的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与山水集团、赵家旧部相关的)施加压力,甚至在许多非核心的人事安排和经济项目审批上,对高育良和祁同伟表现出相当的尊重和让步。

省委,常,委,会上,气氛不再像以往那样剑拔弩张。沙瑞金主持会议时,语气平和,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对高育良提出的关于意识形态、干部教育等方面的建议,大多予以肯定和支持。对于祁同伟分管的政法、社会治安工作,只要不触及根本原则,沙瑞金也尽量给予空间,不再像过去那样事事追问细节。

这种转变,让许多原本提心吊胆的本地干部松了一口气,也让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沙书记终于认清了现实,开始融入汉东的“游戏规则”了。就连高育良,在私下里也对祁同伟感叹:“瑞金同志毕竟是封疆,大吏,懂得权衡利弊,知道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这样也好,大家求同存异,把汉东的工作搞上去。”

然而,这种表面的妥协,背后是沙瑞金清醒的战略收缩。他明白,在对方风头最劲、防备最严的时候,任何轻举妄动都是徒劳的。他将主要精力转向了那些阻力相对较小、又能切实改善民生、积累,政绩的领域:推动几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地,关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具体落实,狠抓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这些工作,高育良和祁同伟乐得支持,因为这同样是他们的政绩,而且不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沙瑞金需要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一方面向北,京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基层,干部,群众中积累声望和威信。

二、 播种:于无声处识人育人

真正的伏笔,埋藏得更深。沙瑞金利用省委,书,记的身份和相对超脱,的地位,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人才,播种”计划。他不再大张旗鼓地从外面调入“,空,降兵”,而是将目光投向汉东内部,那些被压制、被边缘化,或者尚未被各方,势力完全吸纳的,有理想、有潜力、有操守的干部身上。

他的方法极其谨慎,甚至可以说是隐秘。

他让秘书室整理了大量基层干部的履历和考核材料,特别是那些在偏远地区、艰苦岗位工作多年,群众口碑好,但晋升缓慢的干部。他会仔细阅读他们的工作总结和调研报告,从字里行间判断其思想品质、工作思路和务实精神。

他下基层调研的频率更高了,但调研的主题更加具体,比如专项检查某个扶贫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或者深入了解某个乡镇的产业发展困境。在这些调研中,他会有意无意地脱离事先安排好的路线,随机走访农户、企业,与基层干部、普通群众面对面交谈。在这个过程中,他悄然观察着陪同调研的市县领导的表现,也留意着那些在基层一线踏实干事的普通干部。

省委,办公,厅综合一处的副处长李建业,就是沙瑞金悄然留意到的一个苗子。在一次关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专题汇报会上,李建业作为材料的主要起草人,汇报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提出了几条颇有见地、但又符合政策法规的建议。更难得的是,在随后高育良、祁同伟等人发表意见时,李建业不卑不亢,对于合理的意见虚心接受,对于带有明显倾向性、试图引导结论的提问,他能坚持用事实和数据委婉地说明情况。沙瑞金从这个小伙子身上,看到了一种难得的沉稳和原则性。

几天后,沙瑞金以需要进一步了解某项政策细节为由,单独召见了李建业十分钟。谈话内容完全是工作范畴,但沙瑞金在谈话中,看似随意地问了问李建业的成长经历、对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李建业的回答务实而坦诚,没有套话空话,显示出独立的思考能力。沙瑞金没有做任何承诺,甚至没有过多表扬,只是鼓励他继续扎实工作。

不久,一次正常的干部轮岗中,李建业被平级调动到省,发改委下属的省重,点项目办公室,担任一个不太起眼的处长职务。这个位置,权力不大,事务繁杂,但能接触到全省最核心的项目规划和审批流程,是极好的锻炼平台。调动程序完全合规,没有引起任何人的特别注意。只有沙瑞金和极少数核心幕僚知道,这是一次重要的“播种”。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其他几个领域。省纪委案管室一位因坚持原则而受到排挤的副处级纪检员,被调整到信访部门一个重要岗位;省审计厅一位业务能力突出、但不懂“站队”的年轻副处长,被赋予了对几个省属国企进行例行审计的任务;就连在公安系统内部,一个毕业于刑警学院、专业能力极强但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被祁同伟嫡系压制在冷僻岗位的技术骨干,其所在部门也意外地获得了一笔额外的设备更新经费,使其能继续开展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