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陈岩石的落寞(2 / 2)

陈岩石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理解沙瑞金的难处。侯亮平的失败,对沙瑞金的打击是巨大的,让他意识到在汉东推行改革的艰难远超想象。暂时的退让,是为了积蓄力量,是政治上的韬光养晦。这个道理,陈岩石懂。

但是,理解归理解,情感上却难以接受。他仿佛看到一把刚刚出鞘、寒光四射的宝刀,还没来得及斩妖除魔,就被人强行套上了厚重的刀鞘,磨平了锋刃。沙瑞金的妥协,在陈岩石看来,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挫折,更像是某种希望的破灭。那个他期待能带来改变的“鲶鱼”,似乎正在被汉东这潭“深水”同化。

这种熟悉的“稳定”,让陈岩石感到安心,因为他经历过太多动荡,深知稳定的可贵。但另一方面,这种以沙瑞金锐气消磨为代价换来的“稳定”,又让他感到一丝不甘和悲哀。汉东,难道就只能是这样了吗?只能在一种僵化的、由高育良和祁同伟主导的秩序下,缓慢地、甚至是停滞地运行下去?那些隐藏在平静水面下的问题,那些侯亮平想要揭开的东西,难道就任由它们继续沉淀、发酵?

三、 面对高育良:复杂难言的心绪

对于高育良,陈岩石的心情就更复杂了。

他和高育良共事多年,深知此人的能力和城府。高育良学识渊博,理论水平高,处事圆滑,在汉东官场深耕多年,门生故旧遍布,确实是棵“常青树”。这次风波,高育良从容应对,最终稳住了局面,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其“定海神针”的名声更加响亮。

从工作角度,从维护汉东班子团结的角度,陈岩石似乎应该为高育良的胜利感到高兴。毕竟,一个稳定的、有权威的领导班子,总比一个内斗不休、一盘散沙的班子要好。

但陈岩石就是高兴不起来。

他总觉得,高育良的“稳”,里面包含了一些别的东西。那是一种过于精致的算计,一种对权力平衡的极致追求,一种对表面和谐高于实质正义的维护。在高育良那永远温和、充满理论色彩的笑容背后,陈岩石感觉不到多少温度,更感觉不到那种为理想、为百姓不顾一切的赤诚。

高育良赢了,赢得漂亮。但汉东赢了吗?老百姓赢了吗?陈岩石说不清楚。他只知道,那个敢于指着鼻子说“汉东的问题就是你们这些人”的侯亮平走了,换来的是更加圆滑、更懂得“规矩”的吕梁。反贪局还是那个反贪局,但里面的“气”已经变了。

有一次,在老干部活动中心,高育良特意过来和陈岩石聊天,语气亲切,感谢陈老坚持原则,为汉东的稳定做出了贡献。高育良说得情真意切,但陈岩石听着,却觉得格外刺耳。他宁愿高育良不要提这件事,这种感谢,仿佛是在不断地提醒他那个“被利用”的猜测。

他含混地应付了几句,便借口身体不适,提前离开了。他看着高育良被其他老干部簇拥着谈笑风生的背影,心中那份落寞感愈发浓重。他感到自己和高育良,和这个他曾经奋战、奉献了一生的官场,似乎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膜。他依然在这个体系内,受到尊重,但他好像已经看不懂这个体系的运行逻辑了。

四、 落寞的根源: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夜幕降临,陈岩石没有开灯,独自坐在昏暗的客厅里。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一片繁华景象。这盛世,似乎正如他所愿。

但他的落寞,根子就在这里。他一生追求的,是一个清正廉明、充满正气、百姓安居乐业的世界。他以为,通过坚守原则、维护秩序,就能抵达那个世界。可侯亮平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那道深深的鸿沟。

侯亮平有正气,有理想,但缺乏手段,不懂规矩,最终碰得头破血流。高育良、祁同伟他们精通规则,善于运作,能够维持局面的稳定,但他们所维护的“稳定”之下,是否掩盖了太多本该被清理的污秽?而像沙瑞金这样空有抱负的领导者,在强大的地方势力面前,也不得不妥协退让。

难道,理想和正义,就注定要败给规则和算计?难道,想要做点实事,就必须要先学会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难道,他陈岩石坚守了一辈子的“原则”,在某些时候,竟然会成了阻碍正义实现的绊脚石?

这些问题,像一团乱麻,纠缠在陈岩石的心里,找不到答案。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和苍老感。或许,自己真的老了,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了。这个他曾经为之奋斗、无比熟悉的汉东,忽然变得有些陌生。

他所期待的“稳定”,到来了,却以一种让他感到失落和不安的方式。这场他参与其中并看似“胜利”的风波,没有带来扬眉吐气的畅快,反而留下了一地鸡毛般的困惑和一种深刻的、无法言说的落寞。这落寞,源于一种信念的动摇,源于对未来的迷茫,也源于一个老革命战士,在发现自己可能无意中站错了队、打了一场糊涂仗之后,那份沉重而苦涩的自我怀疑。

夜色渐深,陈岩石依旧一动不动地坐着,像一尊凝固的雕像,融入了这片由胜利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寂静与落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