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钟小艾的下场(2 / 2)

“小艾,你的意思是……?” 侯亮平似乎猜到了什么,心跳不禁加速。

“我不能直接干预汉东的事务,那是大忌。但是,” 钟小艾话锋一转,思路清晰地说道,“我可以换一种方式。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在学术圈、政策研究领域还有一些人脉。我可以以个人名义,邀请几位在法学、经济学领域有威望、有担当的知名学者,组织一个非正式的‘专家咨询团’,到汉东进行一场学术调研。”

侯亮平立刻明白了妻子的意图:“你是想……借学术研究之名,为我造势?提供理论支持?”

“不仅仅是造势和支持。” 钟小艾纠正道,语气中透露出深谋远虑,“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汉东目前可能存在的‘信息茧房’和‘一言堂’倾向。高育良同志不是擅长理论吗?我们可以让更权威、更中立的声音进来,从法学和经济学角度,厘清‘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探讨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平衡‘破’与‘立’、‘效率’与‘稳定’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课题。专家团的调研成果,无论是内参还是公开报道,都能形成一股客观的舆论力量,让更高层听到不同于汉东本地汇报的声音,也能让你在汉东获得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至少,能让你显得不那么‘孤立’。”

侯亮平听得心潮澎湃,但也不无担忧:“这……会不会太兴师动众?而且,会不会被人说成是‘搬救兵’、‘仗势’?” 他尤其担心“仗势”这两个字,这始终是他心中一根敏感的刺。

钟小艾显然考虑过这一点,她沉稳地回答:“所以,必须严格限定在‘学术交流’和‘民间智库调研’的范畴。邀请的学者,必须是真正有学术声誉、为人正直的,与钟家或侯家不能有过于密切的私人关系。整个活动要公开、透明,强调其学术性和建设性。我们的目的不是对抗,而是提供多元化的智力支持,帮助汉东更科学、更法治化地解决复杂问题。只要操作得当,站在道理和学术的制高点上,就算有人想非议,也难以找到切实的借口。”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亮平,事到如今,不能再瞻前顾后了。这不是为了你个人,甚至不仅仅是为了汉东的案子。这是为了一种风气,一种原则。如果连你这样坚持原则的干部都被打压下去,那以后谁还敢真正碰硬?腐败分子岂不是更加有恃无恐?于公于私,我都不能再看下去了。”

这一刻,侯亮平从妻子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他平时很少见的、源于其家族背景的决断力和行动力。这种力量平时深藏不露,但一旦被激发,便展现出惊人的能量和精准的策略性。

“小艾……谢谢你。” 千言万语,最终化作一句简单的感谢。侯亮平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感动,有依靠,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羞愧——最终,他还是需要借助妻子的力量。

“夫妻之间,不说这些。” 钟小艾语气温柔下来,“你在前方顶住压力,我在后方为你筹措‘粮草’、营造‘声势’,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你放心,我会把握好分寸。你这几天,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尤其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不要让人抓住程序上的把柄。专家团的事情,我来运作,很快会有消息。”

挂断电话后,侯亮平久久伫立在窗前,望着京州的万家灯火,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妻子的介入,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他重新燃起了斗志。但他也深知,钟小艾这把“双刃剑”一旦出鞘,必将彻底改变汉东博弈的格局。带来的可能是强大的助力,也可能是更猛烈的反噬和更微妙复杂的局面。风暴,或许真的要升级了。

与此同时,北京,家中书房。钟小艾放下电话,脸上温柔的神色褪去,变得冷静而专注。她打开电脑,调出一个加密的联系人列表,开始筛选合适的学者名单。她首先想到的是她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时结识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以及她在大学兼职时认识的几位颇具社会责任感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她起草了一份措辞严谨的邀请函,以“个人学术研究”和“关注地方治理复杂性问题”的名义,邀请这些学者参与一个关于“经济转型期法治保障与深化改革平衡机制”的课题调研,并表示初步选定的调研地点是“具有典型性的汉东省”。她强调此次调研纯属学术行为,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学术参考,并承诺提供必要的调研便利。

做完这些,她靠在椅背上,微微闭上眼。她知道,这一步迈出去,就没有回头路了。这不再是侯亮平一个人在汉东的孤军奋战,而是将京城的目光,某种程度上也是将钟家潜在的影响力,引向了汉东这个漩涡中心。这固然能大大增强侯亮平的底气,但也无疑将这场斗争的层级和风险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愿……我做的决定是正确的。” 钟小艾轻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但更多的是不容置疑的坚定。为了丈夫的信念,也为了她内心所坚持的公道,她必须下场了。这场棋局,因为她这步“闲棋”,即将进入更加波诡云谲的新阶段。汉东的天,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