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九两金 > 第51章 香江风云(二)

第51章 香江风云(二)(2 / 2)

这些订单的真实性尚且置疑,但其数量和涉及的金额,远超他们的想象。

这确实是一块巨大的、无法忽视的经济和政治蛋糕!

陈九继续加大筹码:“此外,晚辈在海外薄有资财,愿为国效力。可投资兴建新式学堂,培养通晓洋务之才。

可资助购买机器,兴办实业,亦可协助官府,整顿沿海秩序,打击真正的不法之徒。

只要制台大人能给晚辈一个名分,允许晚辈以合法身份,在大人辖制之下,办理劳工出洋、兴办实业等事宜。晚辈保证,所有行为,皆在大人监控之下,绝不行悖逆之事,所有利益,皆可与官府共享。”

刘坤一不说话,他背着手在房间里踱步。

陈九此行,也同样调查了不少眼前这位封疆大吏,此人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新宁县(今邵阳市新宁县),二十多岁参加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因军功累迁。

此人多次公开表示“抄袭西方技术不如‘自力更生’”,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最初并不十分认同,虽然和李鸿章同属洋务派,但是分属不同派系。

他某些“育才兴学“的理念陈九也十分认同,花些钱在广州城办西学除了民族自强之外,也有些投其所好的想法在。

作为北美大商人,他恰好捏着此人最需要的大笔资金。

幕僚们低声交换着意见。

陈九给出的条件极其诱人:庞大的侨汇、政绩、潜在的税收和投资,以及一个似乎可以“以华制华”、帮他管理麻烦的沿海地下世界的机会,更是插入港澳的一只手。

虽然风险巨大,陈九的势力难以控制,但收益同样惊人。

尤其是在朝廷财政窘迫、洋务运动急需资金和人才的当下。

最终,刘坤一停下脚步,目光复杂地看着陈九:“陈兆荣,你是个厉害角色。

我需要派人调查你这些产业以及合同,如果都是真的,本督可以给你一个机会,也可以给你一个公开募工的临时许可。

你记住:第一,你所有招募劳工之行为,必须登记造册,接受粤海关和善后局的监督,绝不可再行绑架逼迫之事!第二,你在港澳等地行事,不得公然挑战朝廷法度,不得滋扰地方,凡事需有度!第三,本督会盯着你,若你有丝毫悖逆之心,休怪本督无情!”

陈九深深一揖:“谢制台大人!晚辈定当谨遵大人教诲,恪守本分,为国为民,略尽绵力。”

一场隐秘的谈判,最终以双方各取所需的妥协告终。

会谈结束后,刘坤一派遣代表,拜访香港总督坚尼地爵士。

此时粤港关系非常紧张。

自1860年代末起,为了打击走私、保障关税收入,广东地方政府在香港周边设立了多个海关关卡(常关),对进出中国内地的船只进行严密盘查,征收“厘金”(一种内地过境税)。这一举措在港英当局和洋商看来,是对香港自由港地位的严重威胁,称之为“封锁香港”。

双方的矛盾在此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刘坤一派遣了一位海关监督前往香港会晤。

而在官方会晤之后,一场更小的私下会谈在总督书房进行。

这一次,有了刘坤一这位大清封疆大吏的“背书”,陈九的身份完全不同了。

他不再是一个来历不明的海外华人帮派首领,而是“受两广总督委托、协助办理华工出洋及相关商务的华人绅商代表”。

会谈中,海关监督先表达了对香港稳定繁荣的重视,以及对某些地下势力可能影响商贸秩序的“关切”。

然后,他引出了陈九,称赞其“熟悉洋务、在海外华人中颇有声望、且有能力以新的商业模式规范劳工输出及相关行业”。

陈九则顺势接过话头,向坚尼地总督重申了他在宴请洋行代表时提出的理念:以公司化、规范化的管理,替代旧式帮派的混乱模式,提升效率,减少犯罪,增加税收。

他特别强调,这一切将在法律和商业的框架内进行,并将充分尊重港英政府的权威和利益。

坚尼地爵士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

他当然清楚香港三合会的问题,也乐于看到一种更易于控制、更能带来稳定税收的模式。

之前洋行代表们可能已经向他传递了一些信息。

现在,又有大清方面重量级人物的引荐和某种程度的担保,这大大降低了陈九计划的“风险”色彩。

坚尼地没有立刻承诺什么,但态度明显是开放和感兴趣的。

他表示,港英政府欢迎任何能促进香港商业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合法商业行为。只要陈九的公司“严格遵守香港法律”、“维护社会秩序”,港府愿意“观察”其发展。

这实际上是一种默许的信号。

——————————————

香港洪门大佬之间谈判的消息很快在小范围内传开。

各大堂口反应不一。

但商业上的变化已经迫在眉睫,陈九的商业代表已经着手开始介入三合会的生意。

以赵明为代表的一部分元老,认为实力悬殊,妥协是唯一出路,或许还能在新秩序中分一杯羹。

以何六、崩牙巨为代表的中生代头目,则极度不甘,既恐惧又愤怒,暗中串联,试图最后一搏。

还有更多的小堂口和底层头目,则处于观望和极大的焦虑之中。

农历除夕夜,本该是阖家团圆、喜庆祥和的日子,香港的夜色却格外凝重。

湾仔,和记姚四的堂口内,却聚集了十几个人。

除了姚四,还有何六、崩牙巨,以及其他几个坚决反对妥协的头目。他们面前摆着酒肉,却无人有心食用。

“我们唔能坐以待毙!”

崩牙巨赤红着眼睛,“他陈九再巴闭,都系得几百人过来!强龙不压地头蛇!我们联合起来,上千兄弟总叫得到!今晚就动手,去筲箕湾,揾出陈秉章同他们的人,斩草除根!”

“冇错!等他们站稳脚跟,我们就真系冇得玩了!”

何六也咬牙道,“我已经叫咗百余个绝对信得过的刀手,就在外面候命。”

姚四有些犹豫:“但系…赵师爷他…”

“唔好理个老嘢!他早就被吓破胆了!”崩牙巨吼道,“做咗呢一票,我们话事!”

就在他们热血上涌,准备发出行动信号时,堂口的木门被人轻轻推开了一条缝。

寒风灌入。

一个穿着黑色短打、面容普通的年轻男子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一个滴水的麻袋。

“各位大佬,新年好。”年轻人开口,语气平静得可怕,“九爷吩咐,送份年夜饭过来。”

说着,他将麻袋扔了进来。

袋口散开,一颗血肉模糊的人头滚了出来,一直滚到酒桌下方。正是何六最为倚重、负责今晚带队行动的那个心腹头目的头颅!

双眼圆睁,充满了惊恐。

与此同时,堂口四周的黑暗中,响起了整齐而轻微的脚步声,以及金属摩擦的“咔哒”声。无数黑影如同从地底冒出,无声地将这间小小的堂口围得水泄不通。

冰冷的枪口,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幽光。

何六、崩牙巨、姚四等人瞬间脸色惨白,浑身冰凉,刚刚鼓起的勇气荡然无存。

年轻人走进来,看都没看那颗人头,自顾自地拿起桌上的一杯酒,一饮而尽。

“九爷话,”他放下酒杯,目光扫过面如死灰的众人,“顺生逆死。呢个年,希望各位过得明白。”

说完,他转身离去,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周围的黑暗也随之消退,仿佛从未存在过。

只留下堂内一帮香港江湖的“大佬”们,瘫坐在椅子上,冷汗浸透了衣衫,如同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这一夜,香港格外“平静”。没有预想中的血战,只有一种无形的、令人窒息的恐怖,笼罩在每一个心怀异动者的头顶。

————————————

农历正月十五。

经过除夕夜的震慑和随后几日紧锣密鼓的威逼利诱、分化拉拢,香港各大三合会堂口的抵抗意志被彻底摧毁。

在师爷赵明的奔走协调下,各方最终达成“协议”。

这一天,在香港中环刚刚落成不久的“永乐街”一栋颇为气派的西式三层建筑内,这里原属于一位与“和记”关系密切的米商,后被太平洋渔业公司以市价购得,举行了“香港华人总会”成立大会。

会场布置得中西合璧。

门口挂着红绸,既像商行开业,又似帮会开香堂。

受到邀请的,除了各大堂口被迫前来参加的头面人物,还有几位与华人社会联系密切的洋行买办、南北行商会的代表,以及几位在港华人绅商,卢九,何连旺也在其中。

港英政府也象征性地派了一名华民政务司的官员前来观礼,态度暧昧。

陈九亲自出席。

坐在身侧的,是身穿长衫、神色复杂的陈秉章。

虽然他内心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血腥整合的方式,但作为曾经冈州会馆的馆长,陈九的叔辈,他被指派在总会常驻,稳定局面。

他的两侧,一边是师爷赵明,被推举为总会名誉理事,另一边则是目光锐利、不动声色的阿昌叔,阿吉作为总会护卫队队长也占一席。

张阿彬也从澳门赶来,代表澳门的商业利益。

伍廷芳律师和史密斯先生则坐在稍后的位置。

台下,何六、崩牙巨、姚四等人穿着崭新的长衫或西装,表情僵硬地坐在前排。

他们的身后,是其他堂口的大佬、头目,个个神色复杂,有恐惧,有不甘,有茫然,也有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利益的算计。

大会由伍廷芳主持。他用中英文宣布了“香港华人总会”的成立,

阐述了总会的宗旨:“团结在港华人,维护同胞权益,调解内部纠纷,促进商业发展,协助维持地方治安。”

词句冠冕堂皇,完全是一副合法华人社团的面貌。

随后,宣读了总会的第一批章程:

1. 彻底终止一切形式的“猪仔贸易”

2. 原有各堂口控制的烟格、赌档、妓寨、码头搬运、市场摊档等生意,进行统一登记造册,由总会下设的“规费征收部”和“纠纷仲裁部”进行管理和利润再分配。

3. 各堂口原有武装人员,经过筛选和训练,编入“总会护卫队”,负责执行总会决议、维持各场秩序,不得再参与私斗。

4. 确立以旧金山“致公堂”义理为总会核心精神,但组织形式上更趋向于公司。

台下鸦雀无声。

这些条款,无异于将香港地下世界的统治权,从分散的各个堂口,集中到了这个新成立的、由陈九幕后操控的“总会”手中。

他们失去了独立性和大部分利润,但至少,保住了一条命,并且在新体系下,似乎还能获得某种程度的“安稳”和“秩序”。

接下来,是合影环节。

所有与会者被请到楼前临时搭建的台阶上,众人头顶是气势磅礴的“香港华人总会”牌匾。

陈九,陈秉章、赵明、阿昌叔,阿吉、张阿彬等人坐在中央,何六、崩牙巨等原堂口大佬们分列两侧,后面站着一排排面色肃穆的原堂口头目。

摄影师喊出“一二三”后,定格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香港地下世界的纷乱,无数帮派此起彼伏的喧嚣时代,于这一刻,彻底凝固。

江湖一统,表面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