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九两金 > 第25章 有心无力

第25章 有心无力(1 / 2)

汽船的蒸汽机发出沉重的轰鸣,打破了加勒比海午后的宁静。

站在船头的驾驶舱,身着官服的陈兰彬,字荔秋。

他出身翰林,是典型的清朝传统文官,凭借进士身份进入翰林院,后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最终成为留美幼童的正监督 。

然而,他此行并非为了礼仪往来或文化交流,而是肩负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新政使命:调查在古巴饱受虐待的华工境况 。

他身后的两位,一位是来自英国的江汉关税务司马福臣,另一位是来自法国的天津关税务司吴秉文。

这两位由总理衙门总税务司赫德遴选的外籍雇员,是此次调查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兰彬其实内心也很清楚,这些外籍雇员的存在,本身就象征着本国外交的蹒跚步履。

传统朝贡体系已然崩溃,而现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体系与国际法,政府尚在艰难摸索之中 。

正是这种矛盾,使得政府不得不借助外籍官员的身份,以期在国际舞台上为自己赢得一丝公信力 。

——————————————————

马福臣有些感慨。他摘下头顶的软帽,任窗户进来的海风吹乱他金色的头发。

“陈大人,从海关的记录来看,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马福臣的中文很是生硬,但语意清晰,“我们常说契约华工,但在华南沿海,这根本就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奴隶贸易。那些外国船主和商人为了攫取巨额利润,不惜采用绑架、诱骗等手段,将大批百姓送上远洋的船只。这些被掠卖的华工,许多人甚至活不到抵达古巴的那一天,航行期间的死亡率就超过了百分之十 。”

陈兰彬闻言,眉头紧锁,轻轻叹了口气。

“马司所见,本官非不知也,”他缓缓道,“朝廷于海外华工之苦,历年亦有听闻。说来惭愧,依我旧见,出洋谋生者多被视为化外顽民,或愚而自陷,或贪利受欺……然动身前,我细阅总理衙门所收诉状。其中一信,自比浪子哭诉于父母,字字泣血,备述华工在古巴所遭苛待:工时极长、食劣如畜、动辄私刑拷打,更兼当地官府祖护雇主,有冤难申……读之如刃刺心。彼非化外之民,实是我血肉同胞。”

旁边的吴秉文一直静静聆听,此刻他接过话头,补充道。

“陈大人,您的感触,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华工并非完全是被动的受害者。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抵抗精神 。在种植园和制糖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压迫。这些反抗行为,恰恰证明了他们并非无知、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有尊严的个体。或许正是这批华工,以及随后而来的中国人,才打破了古巴社会传统的非白即黑的种族结构。”

陈兰彬微微颔首,面露深思。

他原以为是来拯救“愚民”,却不料这群被视为“弃民”的同胞,早已在远乡挣扎出新天地,甚至重塑了他乡之社会肌理。

他素所持守的儒家认知,正被眼前事实寸寸瓦解。

从出海到旧金山,船上那个强硬到不给他这个“天使”丝毫面子的陈九,以及金山那些华人,已经让他觉察了许多。

他一开始还为这些海外侨民“目无王化”所震怒,出海这么久,在美国处处碰壁,又看到了旧金山之外很多华人的艰难,内心已经动摇了许多。

连他这个大国“天使”,洋人都动辄不给面子,折辱之事层出不穷,那些苦力又是何等艰难?

一言难以道也。

——————————————————

船只继续向前,马福臣接着说。

“陈大人,此次调查,绝非一场单纯的慈善之举,”

他收起严肃的表情,语气变得更加现实,“这更像是一场由清政府发起的外交官司。西班牙当局一直以来都否认对华工的虐待,并声称贵国拿不出任何证据 。因此,贵国总理衙门派遣我们,以体现调查的公开公正,目的便是收集无可辩驳的证据,为日后在国际社会上与西班牙的交涉赢得主动权。”

吴秉文点了点头,补充道:“并且,此行时机也极为特殊。古巴正处于战争的血腥冲突之中。这场战争从1868年开始,由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领导,其核心诉求除了独立,还包括废除奴隶制 。古巴东部是游击战的中心,叛军采取烧毁甘蔗园的焦土战术,而西班牙殖民当局则以高压政策进行残酷镇压 。整个岛屿社会动荡,经济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

“调查恐怕不会顺利。”

陈兰彬心里很沉重,清政府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弱势,让他感到无力。

“二位所言极是。朝廷处理洋务,素无经验。此前西人屡屡狡辩,衙门竟无计可施。此番特命我将调查报告呈交英、法、德、俄、美五国公使,请其公断,实是欲借国际之势,为我撑持几分公道……诚乃无奈之法。以大清如今之外交实力,尚难独对西洋强国施压。”

马福臣微微一笑,细看之下竟有几分轻蔑。

“陈大人,您所言极是。清廷选择雇佣我们这些外籍海关官员,正反映了贵国缺乏被西方世界信任的成熟外交体系。我们二人作为中国海关的雇员,某种意义上是贵国外交公信力的体现。然而,五大国公使的中立态度,最终仍将取决于各自国家的利益考量。这场看似为华工伸张正义的行动,实则是各方势力在加勒比海棋盘上的一次落子。”

陈兰彬声带涩痛,沉默了许久,略过了这个话题,接着问道:

“马司、吴司,何以我大清护佑海外子民,竟如此举步维艰?西洋诸国,不论强弱,皆以子民为国之根本。何独于我,便处处受制?”

吴秉文沉吟片刻,给出了他的见解。

“陈大人,这或许是两种文明体系的根本差异。自近代以来,西方世界遵循的是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条约体系,强调各国在国际法面前地位平等,互有权利与义务。而贵国长久以来奉行的是朝贡体系,将各国视为藩属,不承认平等的主权关系,更将外交视为处理蛮夷事务。远在百年前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便已是这种观念冲突的最好例证。在这种陈旧观念的束缚下,贵国自然无法理解和运用现代国际法来保护其海外子民的权利。他们将华工视为弃子,而非国家基石,此观念不改,又何来保护之说?”

陈兰彬脸色渐白,闭目不语。

他想起衙门同僚曾斥出洋华工为“盗贼、奴隶”,道管理之法应如“防盗、待奴”;又想起诉状中那句锥心之言:“今朝廷之于民也……利则无有,害则尽归于民,乐则无有,苦则尽归于民……”

他低声重复:“言之可为寒心……我曾以为此系愚民激愤之词。今日闻君一席话,如冷水浇背,凛然自惊。朝廷久视民为负累,而非国本;待之如草芥、如盗贼。如此,岂不使民心离散?若大清欲真正立于万国之间,首需变革者,非枪炮之利钝,实是人心之向背啊!”

——————————————

船只的汽笛声响起,哈瓦那港口已近在眼前。

远处,莫罗城堡的古老石墙清晰可见 。

那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要塞,沉默地见证着这个“新世界”的殖民历史与血腥抗争。

陈兰彬深吸一口气,将感伤收起,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务实。

“二位先生,多谢直言。此番调查,我已心中有数。”

陈兰彬转向马福臣和吴秉文,声音中充满了决断,“西班牙当局必然会设下重重阻碍,甚至可能拒绝为我们提供官方的引路和护送 。因此,我们的调查必须深入民间,采取非官方的方式。我们不能坐等他们提供证人,而是要主动调查。”

他略顿一顿,对着身后的随员明晰布置:

“登岸后,当即刻奔赴哈瓦那及各省甘蔗园、糖寮、囚禁华工之官工所。须找到那些‘卖人行’(猪仔馆),亲录第一手证词。所问宜详:如何出洋、契据内容、工时长短、有无拷打、饮食居处,一一记录在案。务求证词扎实,汇成铁证之卷,使西人无从狡辩。”

马福臣面露赞许:

“大人安排周详。在下可凭海关关系,暗通当地消息门路,避过西官耳目,保调查顺利、证人无虞。”

吴秉文亦附议:

“证词整理尤为关键。报告须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方可提交五国公断。我昔日在津关,惯处理此类文书,愿负责归纳编纂之事。”

船身微微一震,靠上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