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姜伯似懂非懂,却点点头:“先生说得在理。那该怎么治?”
轩辕起身,走到屋旁的药圃。那里种着几株玉竹,叶片狭长,茎干挺拔,顶端开着细碎的白花。他掐下几片叶子,又挖了一株,根茎呈黄白色,节上有须,像缩小的竹根。“这玉竹,能润肺生津,补肺里的津液。”
他又从陶罐里取出晒干的麦冬,那药材呈纺锤形,半透明,断面有细纹路。“这麦冬,也是润肺的,还能清心火。您夜里渴得厉害,是心火也旺了,得一并清了。”
最后,他拿起刚刮好的山药:“这山药,能补脾胃,更能补肾。脾是后天之本,能运化水谷,生成津液;肾是先天之本,得脾胃滋养才能生水。三者配在一起,既能补肺金,又能滋肾水,就像给泉眼补水,再让池塘蓄满。”
旁边的二婶子好奇地问:“先生,这些药怎么吃?”
“玉竹和麦冬,用水煎着喝,早晚各一次。”轩辕一边说,一边教她如何掌握火候,“山药呢,蒸熟了吃,每日吃一段,当作辅食。”他又转向老姜伯,“另外,您每日清晨去村东的槐树下坐坐,闭目深呼吸,吸气时想象清新的空气进入肺里,呼气时想着把浊气排出去。这样能养肺气,助金生水。”
老姜伯一一记下,眼里有了光:“多谢先生。我这就回去按您说的做。”他起身时,轩辕扶了他一把,感觉老人的手臂比上次见时更瘦了,皮肤像干枯的树皮。
接下来的几日,轩辕每日都去看望老姜伯。第一天,老人说喝了药汤,夜里渴得轻了些,只起来喝了一次水;第三天,他说腰膝没那么沉了,能自己走到门口晒太阳;到第七天,老姜伯竟能提着半桶水从溪边回来,虽然还喘,但眼里的红丝退了,舌苔也有了些湿润的光泽。
这天傍晚,轩辕刚走到老姜伯家门口,就见老人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个陶碗,正小口喝着什么。见轩辕来,他笑着起身:“先生快来尝尝,我用您说的山药,加了些小米煮粥,可香了。”
粥是淡黄色的,山药炖得软烂,入口绵滑,带着淡淡的甜味。轩辕喝了一口,只觉得一股温润的气息从喉咙一直流到胃里,很是舒服。“姜伯,您这粥做得好,既有营养,又好消化,最适合补脾胃。”
老姜伯笑得合不拢嘴:“可不是嘛。现在夜里基本不渴了,白天也有力气了。昨天我还帮着邻居修补了篱笆呢。”他说着,挺了挺背,虽然依旧微驼,却比之前挺直了许多。
旁边的邻居见了,都啧啧称奇:“还是轩辕先生有办法,这病缠了姜伯一年多,竟被几味药治好了。”
轩辕摆摆手:“不是我厉害,是这天地间的道理本就如此。肺金能生水,肾水靠肺养,就像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人只要顺应这个理,病自然会好。”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院子里,也洒在老姜伯脸上,给他那蜡黄的肤色添了几分暖意。轩辕看着他满足的笑容,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医道之路,或许艰难,但每治好一个人,每让一个家庭重现欢笑,便是这条路上最亮的光。
他想起自己行囊里的竹简,上面已经记录了不少病例和药方。玉竹、麦冬、山药……这些寻常的草木,在懂得“金生水”的道理后,便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那这世间,还有多少这样的道理等着被发现?还有多少病痛,等着用这些道理去化解?
想知道轩辕还会遇到哪些病症,又能从中领悟出什么医理?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