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10章 第10集:水火之喻

第10章 第10集:水火之喻(1 / 2)

第10集:水火之喻

清晨的微光刚漫过有熊部落的木栅栏,轩辕已站在药庐外的晒谷场边。昨夜那场关于“阴阳平衡”的长谈还在他脑中盘旋,岐伯那句“病者,阴阳失衡也”像颗种子,在他心里生了根。场边的陶釜里,岐伯正煮着新采的草药,水汽蒸腾间,木柴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火星偶尔蹿出来,落在潮湿的泥地上,转瞬便灭了。

“轩辕,你来瞧。”岐伯的声音从水汽后传来,带着几分笑意。

轩辕走近时,正看见岐伯用木勺搅动釜中汤药,褐色的汁液在沸水中翻滚,表面浮着层细密的泡沫。“你看这釜中水火,”岐伯指着灶膛,“柴为火,水为阴,火过旺则水干,水过多则火灭,恰如人身。”

轩辕的目光落在釜底,那里结着层浅浅的药渣,是昨夜为寒证病人熬药剩下的。他忽然想起三天前部落里暴发的那场怪病——一半人浑身滚烫,渴得直啃冰块;另一半人却裹着厚皮裘,依旧瑟瑟发抖,连喝口热水都觉得胃里发冷。那时巫祝跳了两天的驱邪舞,烧了三捆艾草,病势却愈演愈烈,最后还是岐伯说“此非鬼神,乃阴阳偏盛”,才让他定下心来,试着按崆峒所学的“静神之法”搭配草药施治。

“昨日那高热的孩童,今日如何了?”轩辕问。他记得那孩子叫石娃,是猎人家的小儿子,发病时脸蛋红得像烧红的石块,嘴唇干裂起皮,喝多少水都喊渴,夜里还胡言乱语。

岐伯舀出一勺清亮的汤药,放在陶碗里晾凉:“寅时我去看过,烧退了些,能喊娘了。他娘说,昨夜喝了你配的那‘清凉汁’,后半夜竟安稳睡了一个时辰。”

轩辕口中的“清凉汁”,是他前日在山谷里寻的——溪边的薄荷带着露水的寒气,阴坡上的知母根嚼起来发苦发寒,还有崖壁上垂下来的金银花,晒干了泡在水里,带着股清冽的甘味。他想起广成子说的“阳盛则热,当以阴济之”,便把这几样草药捣碎了煮水,让高热的人当茶喝,没想到真见了效。

正说着,药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石娃的娘抱着孩子跑了进来,脸上又是哭又是笑:“轩辕首领,岐伯先生,你们快看!石娃他……他出汗了!”

轩辕伸手探向石娃的额头,果然不再像前几日那样滚烫,手心还沁出了层细汗。孩子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小声说:“娘,我想喝水……”

“慢点喝,喝这碗。”岐伯把刚晾好的汤药递过去。石娃的娘喂他喝了两口,孩子砸吧砸吧嘴,竟说:“不苦……”

轩辕看着这一幕,心里暖烘烘的。他想起前日石娃高热不退时,孩子爹急得要去山里猎熊,说巫祝讲熊胆能“镇住邪火”,是他硬拦下来的。那时他心里也没底,只是觉得“邪火”之说太玄,不如信这草木的性子——薄荷能让人脑子清明,知母嚼着能让心里的燥火降下去,这些都是他尝过无数次才记下的。

“这清凉汁能退热,是因这些草木都属阴,”轩辕对石娃娘说,“就像灶膛里火太旺,添点水就能降下来。孩子是阳火太盛,用阴寒的草药中和,热自然就退了。”

石娃娘似懂非懂,却连连点头:“首领说的是!以前巫祝总说‘是恶鬼缠身’,烧了多少东西也没用,还是你们的法子实在。”

正说着,药庐的门又被推开,进来个裹着两张鹿皮的汉子,嘴唇乌青,说话都打哆嗦:“岐伯先生……我、我又冷得厉害……”

这汉子叫木禾,是部落里的农夫,前日跟石娃一起发病,却是另一种模样——浑身发冷,盖着厚皮裘还直打颤,喝热水都觉得从喉咙凉到胃里,脉象摸起来也沉得像压了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