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让木禾坐下,伸手按在他的手腕上,片刻后说:“脉还是沉紧,是阴寒没散。”他转身从药架上取下几块黑乎乎的东西,看着像晒干的生姜,又抓了把褐色的种子,“这是干姜和花椒,煮水喝,喝的时候趁热,出点汗就好了。”
轩辕在一旁看着,忽然想起昨日给木禾施治的情景。那时他按岐伯说的“阴盛则寒,当以阳补之”,试着让木禾喝用艾草煮的水,又教他做“升阳导引术”——双手举过头顶,像举着块石头往上托,同时脚跟慢慢抬起,据说能引阳气从脚底往上走。木禾昨日做了半炷香的功夫,果然说身上暖了些。
“木禾,昨日教你的导引术,今日做了吗?”轩辕问。
木禾缩着脖子点头:“做了……就是胳膊酸得厉害,没做够时辰。”
“得坚持,”轩辕蹲下身,示范着抬手的动作,“你看这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来,阳气就一点点旺了;到了傍晚落下去,阴气就重了。人身上的阳气也一样,得慢慢往上提,才能把寒气赶出去。”他边说边帮木禾调整姿势,“吸气时抬手,呼气时落手,想着气从脚底往腰里聚……”
木禾跟着做了几个回合,额头上竟真的冒了点细汗,他惊喜地说:“哎?好像……好像真不那么冷了。”
岐伯在一旁煮着干姜花椒水,笑着对轩辕说:“你这比喻倒是通俗。水火相济,阴阳平衡,病自然就去了。”
轩辕望着药庐外的田野,晨光里,有人在翻地,有人在挑水,孩子们追着蝴蝶跑,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他忽然想起刚从崆峒回来时,部落里总有人说“这痛那痛”,要么就是“吃不下饭”,那时他还只当是劳作太累,如今才明白,人就像这天地间的草木,得顺着阴阳的性子来——该热的时候不能贪凉,该凉的时候不能贪热,动静也要合着时辰,不然就会出毛病。
“岐伯,”轩辕转过身,眼里闪着光,“我想把这些道理记下来。哪些草木属阴,能治热证;哪些属阳,能治寒证;还有这导引术,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都记下来,让族人照着做,是不是就少生病了?”
岐伯把煮好的干姜水递给木禾,闻言停下了手,看着轩辕,目光里带着赞许:“好主意。只是这阴阳之道,比我们想的要深。你看这釜里的水,火太大了不行,太小了也煮不熟药;人身上的阴阳也是,不光是寒热,还有虚实、表里……得慢慢琢磨。”
木禾喝着热乎乎的姜茶,脸上渐渐有了血色,他咧着嘴说:“首领,岐伯先生,你们说的这些,俺们虽然听不太懂,但照着做能好病,就比啥都强!”
轩辕笑了,他知道,这些道理就像种子,只要播下去,总会生根发芽的。他看着石娃靠在娘怀里睡着了,小脸蛋不再通红;看着木禾喝完姜茶,起身要去地里干活,脚步也轻快了许多。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比灶膛里的火还要暖——原来治病救人,不只是解除痛苦,更是让这天地间的生命,都能顺着自然的性子,好好地活下去。
“走吧,”轩辕对岐伯说,“咱们再去看看其他病人。把今日的法子都记下来,慢慢攒着,总有一天,能攒出一套让所有人都少生病的道理来。”
岐伯点点头,拿起药篓:“好。路还长,但只要往前走,就离得近了。”
两人走出药庐,晨光正好,照在他们身上,也照在部落的每一寸土地上。远处的山岗上,几棵老松树在风里轻轻摇晃,仿佛也在点头应和。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和岐伯如何记录这些医理,又会发现哪些新的治病之道,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