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22章 程昱的质疑,立威之时

第22章 程昱的质疑,立威之时(1 / 2)

【时序角标:虎牢对峙第三日·子末|曹营外廊】

角楼上那道急促的马蹄声像针,扎破了夜。

风带着寒意直往袖里灌,旌旗在风里打着潮,像一张紧到发响的弓弦。

报信的斥候翻身下马,甲片相击发出细碎的鸣,抬手抱拳:“西北道有陌生精骑,自云属盟军巡哨,行迹急,避旗不鸣,数量不明,疑为西凉侦骑!”

廊下的火把一齐跳高。曹仁当即沉声下令加哨,弓弩上弦,旗路改暗。

程昱负手而来,青袍在风里猎猎,他的目光像一柄不出鞘的刀:“夜半精骑,自称巡哨,却避旗不鸣——非敌即探。此辈若探得粮道,明日便有人趁‘湿火’起事。”

他把“湿火”二字吐得很稳。

那是今晨朝议里,郭嘉以“火色三样”所提之术。程昱记得清,亦不苟同。他不否认奇招能动人心,却警惕任何“以术乱军”的倾向。军心易动,动得多了,便难再归。

曹操从廊影里缓缓走出,黑幞压眉,目光如刀背,亮而不露锋:“奉孝何在?”

“在。”郭嘉自廊柱阴影里出,青衫被风吹紧在身上,显得更瘦。

他立定,先听风,再看人。风从旌旗骨缝掠过的声像一串被捏住了喉咙的铃,断续,发涩;西北方向的地皮回声更硬,马掌钉音发脆,带着西凉马口铁特有的铆钉音色。

黑影贴着他心内壁游走,像一尾无声的鱼,正沿着脉线轻轻吐冷。他把冷按进心里那枚“锚”上——李老四粗糙裂开的手纹,在脑海里复又清晰。

“军师祭酒。”程昱微微一揖,语气如常,却没有今晨那份淡淡的笑意,“借风问你三句。其一:陌生精骑几何?其二:来意何为?其三:当下之策,是‘静’,还是‘动’?”

三问皆入本题。郭嘉合眼一瞬,识海里【观星策】缓缓展开,星点像被密密排布的针头刺亮,又在风里汇成一张薄网。

他听到“铁”的数目:马口铁相互撞击的高音不多,皮带摩擦的低音略多,马鼻喷雾的节律较整。若是成营之众,声音会乱;若是精骑小股,反而更齐。

“其一,”他开口,“不过三十,入不满五十。其二,试粮道,探旗路,诈作盟友以近营心。其三——静中有动,动而不惊。”

程昱眯起眼:“凭什么?”

郭嘉举指向旌旗:“夜风带西北山冷,旗骨在这时刻响得更紧。若是大股夜行,鼓点必长,马嚼必乱;今夜之声短促而齐,数量有限,且有人控缰极熟。至于‘诈’,此辈避旗不鸣,见哨不报,正等着我们先动。若我仓皇迎敌,反落其算。”

“说得漂亮。”曹仁低声道,“如何做?”

郭嘉回身,向昨夜立成的“听风司”使个眼色。许邶上前一步,抱拳听命。

郭嘉道:“壶二,安在心上。此刻不打‘形’,只打‘心’。许邶,你率三名最稳的小吏,分守三处:粮棚外,后营角,牙旗交接。只记不言,遇见‘借柴’之人,让他借,只登记。再挑两名眼明手快之卒,带‘空灯’二十,随我至西北侧廊,用灯‘一长二短’为号。静字在前,动字在后。”

程昱看他安排如流水,眉峰仍未松:“你要‘以空灯诱其心’?”

“诱它看。”郭嘉道,“精骑非来攻营,只来问路。我给它‘路’,但这路不通向营心,只通向‘缝’。”

曹操点头:“好。诸将,各守其位。程昱,与我同往中军帐,听他落子。”

【时序角标:丑初|曹营西北侧廊】

夜色更冷半分。侧廊外是一片浅沟,沟里收着柴灰与碎草。

郭嘉于沟东边立一灯,用布罩住,只留一线光,亮得像天上最不显眼的一颗星。他又在沟西边立一灯,其余灯由许邶等人藏于各处。灯既立好,他把火压到更低,只余一息呼吸。

黑影在他心底微微抬头。他轻轻呼气,教它伏下。龙气不是刀,是“看世界”的方法。看得越清,心越要稳。

风带着铁腥从远处拂来。

忽然,暗影一掠——三十余骑,从黑里跳出,马毛都出着白气。为首一人披着灰青斗篷,缰绳握得极短,马口铁刚一响,便被他在指间轻轻一勒,声戛然而止。

他抬眼便见沟东那一线小光。那光像一条冰线,细得近乎不可见。

骑者朝那微光轻轻颔首,立即拆出三骑,打算从沟西绕入。他们要看清“壶口”外还有没有第二条路——这是专业侦骑的本能。

郭嘉举右手,轻按。许邶会意,将沟西那盏“空灯”悄悄遮住。三骑一绕,便吃了个“黑”。黑里,浅沟里湿灰与草茎正蓄着湿气。

马蹄一踏,有马立刻失了脚,一跪,骑者飞身收缰,竟在倒马之际仍稳住身形。好骑术。

“好马,别伤。”郭嘉低声。弩手按住弩臂,不发。我们不杀,我们只让它‘看不见’。

为首那人迅速抬手,示意止进。他从斗篷里摘下一个短小的铜管,接连吹了三声极低的短哨。那声音若非贴耳几乎听不见。

郭嘉侧首,目光在许邶身上轻轻一凝。许邶立刻以灯作答,“一长二短”。短哨复起,转向北偏西。

“它们在找‘最近的缝’。”郭嘉在心中落下一句——不是给旁人,是给自己,给壶。他又压低声音:“再遮灯,再放灯。”

灯光如潮,忽明忽暗,像地势本就该有的起伏。精骑折来折去,始终被“看得见的路”牵着鼻子,却不知“路”的末端不是营心,而是浅沟与死草的叉角。

那里有两排可倒的木桩,桩顶缠着麻绳,麻绳抹了油,风一推,桩便“倒”成障。再回头时,“灯”已换位。

“军师。”程昱站在侧廊的暗处,视线从斜上穿过灯影,“此辈若发觉,便必狂突。”

“所以不惊它。”郭嘉道,“惊则乱,乱则斗。我们要的是‘它心里的疑’,不是‘它手上的刀’。”

为首那人一连试了三次,最后停在沟东那盏灯下,远远望着营门小旗的影子。他轻一勾缰,似要沿着旗影探行。

就在此时,营门那边忽地有更夫换角,角声长短与昨夜不同,结尾处多了半息。这是‘醒军’里第一条小改:鼓角之齐,以不变应万变,但尾音可依“夜行警”略延半息,以示“守有备”。外人若不熟,听之便觉不安。

那人果然忌惮。他在鞍上微微调整,抬手虚指一圈,示意退回——此处不宜久留。

他们从来路折回,走得极轻。郭嘉不追。他只在灯下看那串马蹄印浅浅掠过,再无声息。

许邶悄悄收灯。廊下只余风,和远处旗骨轻轻敲击铜环的细响。

“走了。”曹仁低声,“果然不过三十。”

程昱这才正视郭嘉,拢袖一揖:“你说得对。你的‘静’,胜‘动’。”他停了一下,又加一句,“但我仍有疑。”

曹操看向他:“说。”

“军师所为,固妙于心法。以‘空灯’诱之,使其自疑;以‘角音’微改,添其不安。然久用之,军心岂不习于‘术’?军心既惑,遇大敌时,人将何以自立?”

帐外风声忽紧。郭嘉沉默半息,向程昱拱手:“明公之虑,是我心中所警。故我立‘醒军十二条’,首条即是‘军心之静’。术,只为打开缝;法,才是壶之骨。今晚我用灯,是为让它们‘看不见’;明日我写条,就要让自家人看得见。”

他回首,向曹操:“主公,今夜之策,小胜于缝;立威之时,不在这片廊下,在‘法’上。”

“如何立?”曹操问。

“以人立法,以法立心。”郭嘉答,“当着全军,把今夜这件小事‘写’出来——谁借柴,谁换旗,谁误判,谁被纠正,谁被误解又洗清。写明白,公示之。‘法’不是打人的棒,而是照人的灯。人看得见,心才静。”

程昱拧了拧眉,终是点头:“可试。”

【时序角标:丑末|曹营中军帐·夜议】

火盆里火势已低。

程昱、曹仁、乐进、李典诸将列坐。许邶立在末席,面上仍有未散的紧张。

郭嘉拣了最短的几句话,把方才的“灯与角”叙清,又将三处“记而不扰”的执法笔记放在案上。曹操翻过,印泥尚湿,字迹一笔一划,清得让人脸红。

“许邶。”曹操忽道。

“在!”

“你以借柴之名,行记察之实。做得好。”曹操一抬手,刀鞘背轻轻敲案,“‘听风司’升为‘内听风’,隶军师府,专司十二缝。许邶,暂领其事,俟后择才。”

“诺!”许邶眼圈一红。

曹操收回刀,目光落在程昱身上:“子度,还有疑?”

“有。”程昱坦然,“今夜来骑撤走固是好,却不知其回报何如。若明日有‘谣’起,说我军营心不稳,灯火杂乱,此言当如何挡?立威,不止于内,亦在于外。”

郭嘉道:“挡谣,以谣挡最慢。挡谣,以‘事实’挡最快。明日五更,我请主公开小朝会,不召诸侯,只召本军军候。我把‘醒军十二条’先行三条写出,当场宣之。再命‘内听风’贴出‘今夜执法纪要’于营门两侧,把‘谁借柴,谁换旗,谁误判’三项贴明。外人看了,谣自少。威,立在‘光’上,不立在‘遮’上。”

程昱沉吟:“若有过甚者,乘机诬我?”

“军法‘盗讼之速’一条也该先行。”郭嘉拱手,“摸到‘说谎的人’,当场定责。‘谎’坏坏在‘慢’,我们拣快的做。”

曹操点头:“行。奉孝——你挂了‘酒’字,不是给我讲玄兮兮的‘龙气’,是要你给我做‘人间’的事。”

郭嘉微微一笑:“谨记。龙气,只是‘看世界的方法’。人心,才是‘做世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