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记分析: 系统调用医学影像图谱库,对左耳后红色胎记的高清照片进行超分辨率处理和特征提取。不仅仅是颜色和形状,还包括其边缘形态、与周围皮肤的纹理关系、皮下毛细血管的隐约分布模式。
衣物溯源: 陈凯接手,对那件蓝色卡通卫衣进行图像识别,锁定卡通形象版权归属和主要销售区域。同时对衣物纤维成分、染料批次进行微观分析,尝试逆向追踪生产厂家和主要分销渠道。
口音分析: 孩子A偶尔发出的几个音节,被系统进行声纹采集和降噪处理,与国家语言资源库进行比对,分析其可能的地域来源。
针对孩子b(无名女孩):
心理行为分析: 周婷主导,通过观察视频中女孩的微表情、肢体语言、对布娃娃的依赖程度,结合其年龄特点,分析其可能遭受的心理创伤类型和程度,试图找到沟通的突破口。她建议当地陪伴女警采用沙盘游戏、绘画等非语言沟通方式进行尝试。
物品溯源: 布娃娃成为关键线索。林婉尝试通过图像识别其款式、材质,甚至上面可能存在的、肉眼难以察觉的磨损痕迹或残留物(如特定的皮屑、唾液等),看是否能关联到其他案件或地区。
环境信息交叉: 将女孩被解救的d省接收点周边环境、同时期其他涉案人员轨迹进行交叉分析,寻找可能被忽略的时空交集点。
针对孩子c(提及大黄狗的男孩):
疤痕分析: 系统对右手臂烫伤疤痕进行3d建模,分析其成因(是意外烫伤还是虐待所致?)、大概时间(疤痕陈旧程度),网格状形态是否与某种特定物品(如暖气片、篦子)有关。
模糊信息挖掘: “家有大黄狗”、“门口有河”——- 这看似普通的信息,被系统置于全国地理信息数据库中进行筛选。结合其隐约的方言特征,优先排查那些同时满足“农村或城乡结合部”、“靠近河流水系”、“普遍养狗”等条件的区域。
方言精准定位: 对其口音进行更深入的声学分析,寻找其中可能包含的、更具地域特色的词汇或语音现象,进一步缩小范围。
整个“盘古”办公室如同一个精密的实验室,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内,运用着最前沿的技术和最严谨的态度,对着这三团看似无解的迷雾,发起了一场无声的攻坚战。键盘敲击声、低沉的讨论声、系统运行的微弱嗡鸣,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与执着的交响乐。
陆野没有打扰任何人的工作,他静静地站在指挥台前,目光如同最稳定的雷达,扫过每一个数据界面,监控着整个分析进程的走向。他知道,这种深度挖掘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和运气。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窗外的天色从明亮逐渐转为昏黄。
突然,负责孩子A分析线程的林婉,眉头微微蹙起,发出了一个略带疑惑的声音。
“陆组,系统标记了一个……潜在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