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dNA数据库的首次全库比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27个孩子与亲人匹配成功,这意味着27个破碎的家庭即将迎来团圆。指挥中心里弥漫着一种近乎庆典般的喜悦,连日来高强度工作的疲惫似乎都被这巨大的成就感冲刷殆尽。陈凯甚至哼起了不成调的小曲,周婷眼角带着笑意整理着认亲流程预案,连一向清冷的林婉,盯着屏幕上那27组成功匹配的数据对,紧抿的嘴角也松弛了几分。
陆野站在主屏幕前,看着那不断滚动刷新的成功案例信息,心中同样涌动着欣慰与激动。每一个成功比对的背后,都是一个被挽救的人生,一个被重新点亮的家庭。这正是他们所有努力的意义所在。
然而,作为一名指挥者,他必须在喜悦中保持绝对的冷静。他的目光越过那27组高亮显示的数据,落在了屏幕下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清晰地标注着:【剩余未匹配被拐儿童:8名(含‘烛龙’计划关注的5名境外儿童)】。
国内的3名,加上境外的5名。
境外的5名,是“烛龙”计划的核心目标,牵扯着更庞大的阴谋和更艰巨的挑战。而国内的这3名孩子,他们同样是被从亲人身边夺走的受害者,此刻却仿佛成了数据海洋中的孤岛,在第一次大规模的筛选中被遗漏了。
“各位,”陆野的声音响起,不高,却瞬间让办公室里的轻松气氛为之一敛,“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值得肯定和庆祝。但是,战斗还没有结束。”他抬手指向那“3”这个数字,“还有三个孩子,没有找到回家的路。我们的工作,不能留下任何死角。”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变得专注起来。是的,喜悦是动力,但未竟的责任更是他们肩头的重量。
林婉立刻调出了这三名“数据孤岛”儿童的详细档案界面。
“孩子A,男,约4岁,解救于c省‘泥鳅’团伙的中转仓库。体貌特征:左耳后有红色小片胎记,形状不规则。自称为‘豆豆’,但无法说明姓氏及家庭住址。对‘妈妈’的称呼有反应,但无法描述母亲样貌。解救时身穿蓝色卡通卫衣,黑色运动裤,鞋子磨损严重。”
“孩子b,女,约3岁,解救于d省接收点。体貌特征:无明显特殊标记。情绪极其不稳定,拒绝与任何人交流,存在自我封闭倾向。随身衣物为一套粉色棉质套装,款式常见,无品牌标识。随身携带一个破旧的布娃娃。”
“孩子c,男,约5岁,解救于E省边缘村落一农户家(该农户为买家)。体貌特征:右手臂肘部有陈旧性烫伤疤痕,呈不规则网格状。能模糊说出‘家有大黄狗’,‘门口有河’,但地域指向性过于宽泛。口音带有某种方言特点,但难以精准定位。”
信息零散、模糊,甚至可能存在误导。这是打拐工作中最常见也最令人头疼的情况。
“启动深度分析程序。”陆野下令,“林婉,你负责核心数据挖掘。系统,全程辅助,启用最高精度模式。”
【指令已接收。启动深度分析模式。算力资源优先分配。建立独立分析线程(thread-A, thread-b, thread-c)。启用多维特征交叉验证、模糊信息逻辑推理、历史数据回溯碰撞……】
无形的数据洪流再次奔涌,但这一次,不再是广谱的扫描,而是针对这三座“孤岛”的精准钻探。
针对孩子A(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