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上的砂锅正炖着星蓝花粥,粥香混着梅柴的烟火气漫开来,像当年在“启明号”的炊事房,苏约总趁值夜班时给他炖的那锅。“你那时总爱蹲在灶边等,”苏约用长柄勺轻轻搅着粥,粥面上浮着层细密的泡沫,像星星的光晕,“我说‘烫’,你偏说‘烫才暖’,结果舌头被烫出个泡,还嘴硬说‘是星蓝花太甜’。”
她忽然从灶台下拖出个旧木箱,里面是些修补灶具的工具:有林骁磨得发亮的刨子,木柄上刻着“约约用”;有苏约缝补用的针线笸箩,里面的星蓝花线缠着根小小的铁针,是当年从战俘营的铁丝网里拔出来的;最底下压着块烧焦的锅巴,是星历38年暴风雪时,两人分着吃的最后一点口粮,林骁当时说“要留着当年想”,一留就是五十年。
柴灶的缝隙里,卡着片小小的布角,是苏约当年的白大褂碎片。那年她在医疗舱给伤员做手术,不小心被灶火燎了衣角,林骁捡了块碎布塞进灶缝,说“要让烟火永远记得你的味道”。如今布角早已发黑,却依旧带着淡淡的消毒水味,混着梅柴的香,成了独有的气息。
“毅骁说星港的孩子们在学做星蓝花粥,”苏约把炖好的粥盛进粗瓷碗,碗沿的缺口处补着银线梅花,“他还拍了视频来,小远熬粥时总爱喊‘像奶奶那样搅’,搅得粥都洒出来了。”
厨房的窗台上,摆着个小小的陶碗,是小远捏的:碗身上画着个土灶,灶边有两个小人,手里各端着碗粥,旁边写着“爷爷奶奶的粥”。陶碗的底是平的,小远说“这样放着稳,像爷爷的肩膀”。
林骁拿起陶碗对着光看,忽然想起星历40年,他背着受伤的苏约穿过焦土,她趴在他背上说“等有了家,我要天天给你熬粥”。那时的风很冷,却吹不散她话里的暖。
柴灶的烟从烟囱里漫出来,绕着院中的梅树打了个圈,像条温柔的丝带。苏约往灶膛里添了最后一块梅柴,火苗渐渐弱下去,却把墙上的影子映得格外暖。她忽然发现,陶碗上的小人手牵着手,像极了他们此刻的模样。
三、晚窗对弈
暮色漫过院墙时,林骁在堂屋摆开了棋盘。棋盘是用“启明号”的舱门碎片做的,边角被磨得圆润,上面的楚河汉界是用星蓝花汁画的,经年累月,已在木纹里晕出淡淡的蓝。棋子是用星港的鹅卵石磨的,黑棋沾着淡淡的墨香,白棋带着浅浅的梅香——是苏约用去年的梅蕊熏的。
“你落子还是那么急。”苏约捏起枚白棋,指尖在棋盘上悬了悬,最终落在“帅”位旁,“当年在战俘营,你总爱用石子在地上画棋盘,说‘下棋能练心’,结果每次都被我杀得片甲不留。”她忽然从棋盘下抽出张旧报纸,上面印着星历37年的星图,背面用铅笔写着棋局记录,最后一行是林骁的字:“约约胜,心服口服”。
棋盘边压着张旧照片,是“启明号”的休息室,林骁和苏约正趴在桌上对弈,阿澈举着相机站在旁边,镜头歪着,把窗外的星星也拍了进去。照片上的棋盘是用粉笔在桌上画的,棋子是能量电池,林骁的“将”旁摆着颗星蓝花,苏约的“帅”边放着片梅瓣——是阿澈偷偷摆的,说“要让棋子也谈恋爱”。
“阿澈总爱喊‘将军’,”林骁用指尖点着照片里的星星,“其实他根本不会下棋,却总说‘看你们下棋比打胜仗还开心’。”他忽然落下枚黑棋,棋子与棋盘碰撞,发出“嗒”的轻响,像当年在“启明号”,他用能量剑柄敲舱门的声音,那时苏约总说“一听就知道是你”。
窗外的梅树在暮色里渐渐成了剪影,枝头的新叶带着雨后的润,影落棋盘,与棋子交叠成一幅流动的画。苏约望着棋盘上的星蓝花痕,忽然觉得这方棋盘不是木头做的,是用岁月的碎片拼的——里面有战火灼过的温度,有花汁浸过的甜香,还有此刻暮色落在棋上的暖。
“该你了。”林骁的声音带着笑意,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灯影,像把星星藏在了里面。
苏约低头,指尖的白棋悬在半空,迟迟未落。远处的星港传来晚归的鸣笛,悠长而温柔,像首未完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