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喜出望外,当场写下名字。
傍晚时分,各国代表齐聚议事棚。李瑶宣布设立“文化互鉴使团”,每年选派十名大晟艺术家赴外学习,同时邀请外国艺者来洛讲学。经费由户部专款支持,行程纳入九驿联道保障体系。
“我们不只要展示自己的东西。”她说,“也要知道别人怎么想,怎么做。”
有人问:“若学回来的东西与传统不符呢?”
“那就看看它能不能让百姓过得更好。”李瑶回答,“能用,便是好东西。”
夜幕降临,广场灯火通明。机关灯阵启动,光影随音乐流转。各国艺术家自发登台,或合奏,或共舞。一名大晟琴师与龟兹鼓手并肩而坐,一人抚弦,一人击鼓,竟奏出前所未有的节奏。
李瑶站在高台边缘,手里拿着明日议程册。她圈定了第一批外派名单:两名画师去敦煌临摹壁画,一名乐工赴龟兹学习鼓法,还有一名年轻工匠,将随闽越船队南下,考察海舟建造工艺。
礼部官员走来,低声汇报:“北狄首领派人送来礼物,是一顶用鹰羽制成的冠冕,说要赠予主持此次盛会之人。”
“收下。”李瑶说,“回赠一套改良农具和一本《新启蒙六册》。”
“他们看不懂文字。”
“那就让人教。”
她转身步入偏殿,屋内案上堆满文书。她翻开最新一份,是科学院呈报的译学馆进度——三十名“九译使”已完成初训,三个月后即可派驻各地关口。
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侍从进来。“龟兹乐师求见,说有事相商。”
“请。”
片刻后,那名首席乐师走进,手里抱着琵琶。他行礼后说道:“我们想改一下后日的演出曲目。原计划只演古调,但现在……我们写了一首新曲。”
“叫什么名字?”
“还没定。”他笑了笑,“但里面有一段编钟,是从你们那晚放的匣子里学来的。”
李瑶点头。“可以。”
乐师退出去后,她继续审阅文件。窗外广场依旧喧闹,乐声不断。她抬眼看了看沙漏,已是戌时三刻。
这时,一名锦衣卫快步进来,双手呈上紧急军情快报。她接过拆开,扫了一眼内容,眉头微动,随即放下纸页,提笔在边角写了几个字,交给对方传令。
屋内恢复安静。
她重新拿起议程册,准备勾选下一组交流项目。手指悬在纸上,还未落下,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她起身走到窗前,看见广场中央,大晟舞姬与北狄舞者正携手共舞,一方柔婉,一方刚健,动作竟出奇协调。
灯火照在她们身上,影子投在地上,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