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立于殿角,指尖轻轻抚过袖中那份刚校完的《初等实用课程标准》稿本。她没有说话,只是看着那张被钉在墙上的速算图,边缘已被浆糊贴牢,一角微微翘起,映着晨光。
散朝后,李震未回内廷,仍留在政事堂。桌上摊开着《评估总册》与最新军报,他提笔在册末批了一行字:“毕业登记系统接入察院数据库,全程可溯,不得遗漏。”
李瑶站在案旁,点头应下,转身便去拟令。她脚步轻快,却未显喜色。对她而言,这不是终点,而是运转机制的起点。
李毅接过批文,当场签发新一轮监察巡行令。这一次的重点明确写着:巡查地方对学堂毕业生任用情况,凡有压制、排挤、刁难者,一律按律处置。
赵德回到值房,铺开黄麻纸,执笔写下《嘉学大典仪注》第一行:“春阳初升,天子亲临首善之学,授匾启典……”
苏婉离开皇宫时,天光已亮。她步行穿过东华街,路过一间新开的识字铺。几个孩子围坐在门前石阶上,跟着一位年轻教习朗读新编的识字歌。
“一横一竖,写个人;一撇一捺,立得住。”
她驻足片刻,唇角微扬,未惊扰他们,只默默记下这首歌谣的调子,想着明日可让编教材的先生参考。
李瑶回到房中,立即命人调取全国学堂毕业生名册。她要在三日内完成系统对接,确保每一名学生入职后都有记录可查。她翻开册子第一页,第一个名字是陈九,职业栏写着“织坊协理”,备注一栏则注明:“发明《织工酬劳速算图》,获朝廷嘉奖。”
她提笔,在页眉写下四个小字:**有始有终**。
李毅走出宫门时,已有两名便服探员等候。他低声吩咐:“不必伪装,光明正大地跟。凡是学堂出身、凭本事上岗的,就要堂堂正正护住。谁敢动他们,就是挑战新政根基。”
那人领命而去。
李震仍在政事堂。他放下笔,抬头看向墙上悬挂的《天下学政分布图》。十二个红点早已连成一线,像一道悄然铺开的路,延伸向尚未点亮的远方。
他唤来文书:“把《民情响应规程》里的奖励条款再核实一遍。那个举报药材差价的无名信,赏银明日就得发下去。”
文书领命退出。
李震低头看了看桌角那份被批阅过的投书登记表,目光再次落到那一行药材清单上。数字依旧刺眼,但他不再只看到贪腐。
他看到了破口,也看到了光。
这时,一名小吏匆匆入殿,手中捧着一封急报。
“北境急讯,铁木真遣使求见,称愿重开互市,归还俘民二十人。”
李震接过信,未拆封,只轻轻放在一边。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阳光洒在案头,照亮了那本还未合上的《评估总册》,封面的“实”字清晰可见。
他伸手拿起朱笔,蘸了墨,在地图边缘一处空白州府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