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599章 问题解决:制度稳固

第599章 问题解决:制度稳固(1 / 2)

李震站在政事堂的窗前,手中握着一卷尚未拆封的边报。晨光斜照进来,落在他肩头,却未让他有半分停顿。昨夜灯火未熄,文书堆叠如山,李瑶送来的《制度运行评估总册》正摊在案上,页角微微卷起,墨迹干透,数据清晰。

他转身时,赵德已在殿外候了片刻。两人对视一眼,无需多言。赵德低声禀道:“监察院已备齐名单,李毅半个时辰前入宫,现于偏殿待命。”

“那就开始。”李震将边报放下,走向主位。

早朝钟声响起时,百官依序而入。殿内气氛与往日不同,无人交头接耳,也无冗长奏对。李瑶立于文班前列,手中捧着那册厚实的总册,封皮用青布包裹,只在右下角烙了个“实”字印——这是她亲自定下的标记,取“务实为本”之意。

首位出列的是李毅。他步伐沉稳,声音不高,但字字落地有声。

“监察院核查三州六县新政执行情状,共查实阻挠学堂毕业生任职者三人,其中西城主簿伪造账目、虚报缺额,已被收押;北郡县丞拒录女学生,谎称‘名额已满’,经查名册尚余十七空缺,即日革职;另有一人私改工坊考绩标准,打压寒门出身记账生,亦予罢黜。”

他说完,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单,双手呈上:“此为首批‘制度执行标兵’名录,共计四十二人,皆由地方推举、察院复核,无一出自权门之后。”

群臣默然。有人低头翻看手中抄录的简报,有人悄悄抬眼望向龙椅方向。

就在这时,一名御史越众而出,拱手道:“殿下广施教化,臣等敬服。然女子入学、残者任吏,毕竟有违祖制。若不加节制,恐乱纲常,动摇国本。”

话音未落,另一人紧接着附和:“陈九不过盲童,林素娥区区弱女,今皆受朝廷嘉奖,赐银授职。此举虽显仁政,却易令寒门子弟心生骄矜,日后难驭。”

李瑶当即上前一步,翻开总册第一页:“请诸公听一组数字。十二州试点以来,百姓识字率提升四成,尤以匠户、佃农之家最为显着;三十郡县工坊采用新式记账法后,损耗率平均下降七成以上;民间因账目不清引发的争讼,同比减少六成。”

她略作停顿,目光扫过几位质疑者:“这些不是口号,是每日记录的真实变化。一个会算账的孩子,能发现药材差价;一个读过《医理入门》的学生,能在疫病初起时及时上报。这不是个别奇迹,是教育带来的系统性改变。”

殿内依旧安静,但她并未退下,继续道:“至于所谓‘骄纵’之说,不知诸公是否知晓,林素娥被革职县丞威胁时,只回了一句‘学堂教过,假账害人’?她没有哭闹,也没有求援,而是坚持所学。这样的‘骄’,难道不该护?”

赵德此时缓步出列,语气温和却不容回避:“老臣记得,二十年前某地大旱,官府放粮,账册错漏百出,百姓排队长达三日,终有人饿毙于队中。那时无人懂账,也无人敢查。今日我们有了能查账的人,却有人说他们不该太认真?”

他转向李震,躬身道:“臣请将《劝学疏》列入国策附录,并建议每年春日举行‘嘉学大典’,以彰启蒙之功,明新政之根。”

李震缓缓起身。他没有看奏本,也没有望向群臣,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张纸,高举于殿中。

那是苏婉昨日送来的《织工酬劳速算图》复印件,炭笔勾勒,线条朴素,但每一格都标注清楚,连纱线粗细的折算方式都列得详尽。

“你们说这是奇技淫巧?”他的声音不高,“可它让八个织坊不再因工钱起殴斗。一个盲童做出的东西,比你们三十年科考文章更护民生。”

他走下台阶,亲手将图纸贴在殿侧新政公示板的首位。

“今日起,所有制度,不再称‘试行’。”

这句话落下时,殿内仿佛有风掠过,吹动了几幅悬挂的卷轴。

“它们已活在这片土地上,长在百姓手中。谁要推翻,先问这八百六十三个学生答不答应,问这千余间新学堂答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