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科技启,未来明(1 / 2)

晨光落在政事堂的案几上,玉简表面泛着微光,那行字尚未消散:【可启动农具改良项目,建议优先研发省力犁、防锈镰、通风仓。】

李震仍站在原处,目光未移。他没有再说话,只是抬起手,轻轻点了下玉简边缘。一道细如发丝的光纹随即跃出,在空中划出三道清晰轨迹,最终凝成三个名称——省力犁、防锈镰、通风仓。

“传令千机坊,即日开工。”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铁锤落砧,砸在堂中每一个人的心上。

李瑶立刻取出另一枚玉简,输入指令。片刻后,一道光讯自堂中升起,直穿屋脊,向城西飞去。那是千机分支的专属信道,只通李晨所在。

赵德站在侧案旁,低头看着刚记下的三样器具名,眉头微动。他抬头看向李震:“主公,此三项,皆为农用?”

“正是。”李震转身,走到舆图前,“北方三十州春耕已毕,百姓归田,人心初定。但田虽耕,效率未提,损耗仍重。若一人日耕三亩,改用省力犁,可增至五亩;若粮仓仍用土坯,三年损三成,改用通风仓,可压至一成以下。”

他顿了顿,手指点在幽州位置:“这不是机巧小道,是养民之本。”

赵德默然片刻,忽然躬身道:“古有神农制耒耜,今有李公启新器,皆为利民,何分古今?臣以为,当速行之。”

堂中几位老臣原本面有疑色,听此一言,也渐渐收了冷意。一人低声开口:“若真能省人力、增收成,倒也不失为善政。”

李震未再多言,只道:“李瑶,推演数据可备?”

“已在。”她指尖轻划,玉简光纹再起,一幅对比图浮现空中——左侧是普通木犁耕地,一人一牛,日行不过十里;右侧则是带滑轮结构的省力犁,一人可驱双行,速度翻倍。图下标注着推演结果:三年内,劳力节省三成,开垦效率提升四成。

老臣们看着那图,有人忍不住凑近细看,甚至伸手去触那光影,仿佛要确认真假。

“这……真能造出来?”一人问。

“能。”李晨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他大步走入,身上还沾着铁坊的炭灰。身后跟着两名工匠,手中捧着木板与纸卷。他将木板放在案上,掀开纸页,露出一张精细图稿——正是省力犁的结构分解图。

“滑轮借力,轴杆可调深浅,犁头用合金铸件,磨损后可拆卸更换。”他指着图上几处,“我们已做出模型,试拉过两次,牛力减半,翻土更深。”

李震俯身细看,手指沿着图上线条滑过。他问:“多久能出第一批?”

“三日绘全图,五日试制样具。”李晨答,“若顺利,半月内可送样田实测。”

李震点头:“准。”

这时,李骁从殿角走出:“既然是展新器,不如一并展出火炮改良型。铁管加厚,射程远了三里,足可震慑四方。”

李瑶立刻摇头:“不行。百姓不懂军械,只认眼前活计。若展火炮,反让人以为我们要扩军备战,动摇民心。”

“可这是实打实的利器。”李骁坚持,“震慑外敌,也在其中。”

“此展非为震慑。”李震打断,“是为启智。百姓看得懂、用得上,才是关键。”

他看向李瑶:“你来说。”

李瑶上前一步:“我们计划分三部分——实物展示、现场试用、童子解说。每件器具都配一名识字少年,站在旁边讲用途、说好处。百姓听不懂‘合金’‘结构’,但听得懂‘省力气’‘多打粮’。”

苏婉也开口:“我建议在展场设义医点。新通风仓不仅能存粮,也能储药。药材防潮,药效更久。现场可演示湿药与干药的差别,让百姓亲眼见。”

李震沉吟片刻,点头:“准。就按你说的办。”

李骁没再争,只道:“那我调些护卫,守好展场。”

“不必多派兵。”李震道,“穿便服,混在人群中。若有人闹事,当场拿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