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粮仓爆破(1 / 2)

青州的夜,沉得像浸了墨的棉絮。净血军进驻后的第三天,李家村就传来了哭声 —— 两个农民因私藏土炸药配方,被修士用斩灵刀挑断了手筋,扔在村口示众,血染红了半条土路。消息传到王铁山所在的王家村时,他正蹲在小穗的坟前,手里攥着那本《格物论》手抄本,书页被夜露打湿,“格物致知” 四个字却愈发清晰。

“铁山哥,不能再等了!” 老李头裹着破旧的棉袄,顶着寒风跑过来,牙齿冻得打颤,“净血军明天就要来咱们村搜查,凡是跟林默先生接触过的,都要被抓去矿洞!”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画着简易的地图,“这是我托人从城里弄来的青州粮仓分布图,最大的那个在城西十里坡,存着赵家半年的灵米,守卫虽多,但后墙是土坯的,咱们的炸药能炸开!”

王铁山抬起头,眼中没有了之前的迷茫,只有燃得滚烫的决心。他知道,退是死,等也是死,只有主动出击,炸开粮仓,抢回灵米,才能让村里的老人孩子活下去,才能让净血军知道,农民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叫上各村的人,今晚三更,在十里坡老槐树下汇合。” 他将手抄本揣进怀里,站起身拍了拍老李头的肩膀,“告诉大家,带好装灵米的布袋,再准备点柴火,夜里冷,别让孩子冻着。”

接下来的半天,王家村像一台拧紧了发条的机器。王铁山带着村里的青壮年,将之前制作的土炸药改良 —— 在陶罐里加了碎铁片,既能增强爆破力,又能在炸开后形成威慑,避免直接伤人;妇女们则缝补布袋,将家里仅存的野菜团子包好,准备给行动的人垫肚子;孩子们也没闲着,在村口放哨,一旦看到净血军的影子,就敲响挂在老槐树上的铜盆。

夕阳西下时,消息已传遍周边五个村子。三百多名农民,背着布袋,揣着简易武器(有的是锄头,有的是削尖的木棍,还有的带着装满石子的投石袋),悄悄向十里坡集结。路上,遇到巡逻的净血军修士,他们就趴在田埂里,借着枯黄的稻秆掩护,等修士走远了再继续走 —— 这些平时连大声说话都不敢的农民,此刻却像训练有素的战士,眼神坚定,脚步轻快,因为他们知道,前方的粮仓里,装着全家人活下去的希望。

三更时分,十里坡的老槐树下,挤满了沉默的人群。王铁山站在土坡上,借着微弱的月光,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 —— 有失去儿子的张老汉,有被抢走灵稻的刘婶,还有刚满十六岁、想为妹妹抢灵米的少年阿牛。“咱们今天去炸粮仓,不是为了抢东西,是为了活命。” 王铁山的声音不高,却传遍每个人的耳朵,“赵家的灵米,本就是咱们农民种出来的,他们加税、抢粮、杀人,凭什么?”

他举起一个改良后的炸药罐,罐口的引线已经接好:“这炸药只炸粮仓的后墙,不伤人。进去后,大家先把灵米装袋,分给各村的饥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如果遇到守卫,尽量用石子、木棍赶跑他们,别杀人 —— 咱们是农民,不是刽子手。”

“铁山哥,放心吧!” 阿牛举起手里的投石袋,眼里闪着光,“我爹说过,做人要守住良心,咱们只拿该拿的,不做亏心事!”

队伍分成三队:第一队由王铁山带领,负责运送炸药、爆破粮仓;第二队由老李头带领,负责掩护,用投石袋和木棍阻挡巡逻的守卫;第三队由张老汉带领,负责抢运灵米,将灵米分装到各村的布袋里。分配完毕后,三队人沿着田埂,悄悄向十里坡粮仓靠近。

粮仓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渐清晰。那是一座巨大的土坯房,周长有百丈,后墙高达三丈,墙上插着几面赵家的旗帜,门口有四名净血军修士守着,手里握着斩灵刀,时不时来回踱步。粮仓的周围,还拉着用灵绳做的警戒线,只要有人碰到,就会发出警报。

“老李头,该你们上了。” 王铁山压低声音。

老李头点点头,带着第二队的人绕到粮仓的另一侧,从怀里掏出几个点燃的火把,用力扔向远处的树林。火把落地的瞬间,火光冲天,巡逻的修士以为有人偷袭,立即提着刀跑了过去,嘴里还喊着:“有贼!快追!”

趁守卫离开的间隙,王铁山带着第一队的人快速冲到后墙下。两名青壮年搭起人梯,将王铁山托到墙上,他趴在墙头上,观察粮仓内部的情况 —— 里面堆满了麻袋,麻袋上印着 “赵” 字,不用看也知道,里面装的是灵米。他翻身跳进粮仓,打开后墙的暗门(这是老李头托人打听来的,赵家为了偷运灵米,在后墙留了一道暗门),将炸药罐放在暗门旁边的土坯墙上,点燃了引线。

“滋滋 ——” 引线冒着火花,王铁山快速跳出粮仓,对外面的人喊道:“快躲!炸药要炸了!”

众人刚躲到田埂后面,就听 “轰隆” 一声巨响!粮仓的后墙被炸出一个丈许宽的大洞,土坯和木屑飞溅,麻袋里的灵米像瀑布一样从洞里涌出来,散落在地上,泛着淡淡的米香。远处的守卫听到爆炸声,知道上当了,急忙往回跑,却被老李头带领的第二队拦住 —— 石子像雨点一样砸过去,木棍挥舞着,虽然伤不了修士,却把他们挡在离粮仓百丈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