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火并(2 / 2)

与此同时,在村小学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另一场“聚集”也在悄然进行。

赵小满的办公桌上,摊开着几张土壤检测报告和地图。围着她的,是几个年轻的村民和学校里的老师。气氛同样凝重,但少了几分祠堂前的悲愤,多了一些冷静的分析。

“硬拼肯定不行。”小满指着地图上被标记出的区域,“我托同学做了检测,这块地靠近老河套,地下水丰富,化工厂一旦建成,污染的不是一点半点,是整个村子的水源!”

“那怎么办?老耿叔他们都准备拼命了。”一个年轻老师担忧地说。

“我们有我们的办法。”小满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亮了她坚定的脸庞,“我们把检测数据发到网上,找媒体曝光,向环保部门实名举报。我们还可以拍视频,把乡亲们真实的想法,把这片土地的样子,让外面的人都看到!”

她操作着电脑,建立微信群,联系在外地上学、工作的王家坳年轻人,试图织就一张信息的、舆论的网。这是一种全新的“聚集”方式,不再依赖于血缘和地缘,而是依赖于共同的观点和现代的技术。

化工厂那边也没闲着。几天后的清晨,几台挖掘机和推土机,在一群穿着保安制服的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开到了村北地头。几乎同时,得到消息的王老耿,也敲响了祠堂门口那面闲置多年的破锣。

“铛——铛——铛——”

锣声急促而凄厉,像垂死野兽的哀嚎。王家坳的男人女人们,拿着铁锹、锄头、镰刀,甚至只是顺手抄起的木棍,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成一股更大的人流,冲向村北。

王麦收也被这锣声和人群裹挟着往前跑。他心跳如鼓,血液却有些发冷。他看到父亲王老耿走在最前面,背影佝偻却决绝,像要去完成一场神圣的献祭。

地头上,双方对峙着。一边是钢铁的庞然大物和穿着统一制服的人群,冷漠而有序;一边是黑压压的、拿着原始农具的村民,愤怒而混乱。冬日的寒风刮过空旷的田野,卷起尘土,吹动着人们单薄的衣角,气氛紧张得像拉满了的弓弦。

王老耿正要上前理论,赵小满却带着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从斜刺里冲了出来,直接挡在了双方中间。

“都别动手!”小满的声音在寒风里有些发颤,但异常清晰,“我们已经把这里的情况,还有土壤和水的检测报告,都发到网上了!县里的融媒体中心也接到了爆料!你们现在强行动工,就是违法行为,全网都会看着!”

她举起手机,摄像头对准了那些挖掘机和保安。几个年轻人也学着她的样子,纷纷举起手机。

保安队长愣了一下,显然没预料到这一出。他试图上前阻拦,小满却寸步不让,镜头死死地对准他。

“拍!让他们拍!”王老耿在后面吼道,他虽然不明白小满具体在做什么,但他感觉到这是一种新的“武器”。

就在这时,王麦收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几步冲到小满身边,和她并肩站在一起,直面那些冰冷的钢铁和闪烁的镜头。他什么也没说,但他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表态。

保安队长有些犹豫了,掏出手机走到一边,似乎是在请示。

对峙,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僵持。传统的肉体对抗,与现代的舆论威慑,在这片即将被摧毁的田野上,形成了古怪而又充满希望的合力。

王老耿看着儿子和赵小满并肩而立的背影,看着那些举起的、小小的手机屏幕,浑浊的眼睛里,第一次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以及……一丝更为复杂的情绪。

这场“火并”,没有预想中的血肉横飞,却在无声处,改变了力量的格局,也悄然改写着某些人与人的关系。风还在刮,尘土依旧飞扬,但某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