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爱情六十四封 > 第2章 黑土下的根

第2章 黑土下的根(2 / 2)

“林恒同志,你好。”苏念先开口了,声音比在村口时平稳了一些,但那份程式化的礼貌之下,是掩饰不住的审视,“王支书应该跟你提过,我们这次来,是想为村里的传统手工艺和农产品做一个深度的影像记录和推广方案。听说你对村里情况很熟悉,希望你能协助我们……”

“协助啥?”林恒打断她,声音硬邦邦的,像一块砸在地上的土坷垃,“有啥可拍的?拍这些破房子?拍地里的蔫苗?还是拍我奶奶这样的老人怎么等死?”

他的话像一把生锈的刀子,直接而粗鲁。王满仓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有些尴尬地看了看苏念。

苏念显然没料到对方如此直接且充满敌意。她顿了一下,墨镜后的目光似乎锐利了几分,但语气依旧保持着克制:“林先生,你误会了。我们不是来猎奇,更不是来展示落后。我们是希望挖掘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那些被忽略的、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村里不是还有老人会织那种老粗布吗?那种纯手工的、带着独特纹理的布,在城里很有市场价值的。还有,你们本地的小米,如果故事讲得好,完全可以……”

“故事?”林恒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嘴角扯起一个讥诮的弧度,他伸手指着院子里那堆鸡窝废墟,又指向远处看不见的农田,“苏导演,你看见那堆烂木头了吗?那以前是我家的鸡窝,我小时候天天早上要去掏鸡蛋。你看见地里那些快旱死的苗了吗?那是庄稼人的命!你管这些叫‘故事’?你们城里人,就喜欢听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故事,对吧?听着有意思,还能显得你们有品位,有情怀!”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带着一种被触怒后的激动:“可你知道织一匹老粗布要费多少工夫?从纺线到上机,我奶奶那辈人,眼睛就是那么熬坏的!你知道种出点好粮食,要看老天爷多少脸色?汗珠子摔八瓣砸进土里,都不一定能换回一口饱饭!这些东西,不是你们镜头里轻飘飘的‘文化’,是命!是血汗!”

苏念被他这一连串夹枪带棒、充满土地腥气的话砸得有些发懵。她下意识地扶了扶墨镜,试图维持专业形象:“我理解你的情绪,林先生。但正是因为它凝聚了血汗和生命,才更有价值,才不应该被埋没。我们可以通过现代传播方式,让它们被更多人看到,从而……”

“看到然后呢?”林恒逼近一步,他身上那股混合着汗味、土味和一丝隐隐硝烟味的气息,强势地压迫过来,“看到了,买走了,然后呢?这块地就能变好了?这些走不掉的人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你们拍完了,故事讲完了,拿着你们的东西走了,留下什么?除了可能让一些人觉得我们更可怜、或者更‘原生态’之外,还能留下什么?”

他的质问,像沉重的石头,砸在院子里沉闷的空气里。王满仓在一旁急得直搓手,想打圆场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苏念沉默了片刻。她能感觉到眼前这个男人那近乎偏执的愤怒背后,是深不见底的、对这片土地的爱与痛。这种原始而强烈的情感,是她那些精美的ppt和市场分析报告里从未出现过的。她深吸一口气,决定换一种方式。

“林恒,”她第一次省略了“先生”这个称呼,声音也放缓了些,但依旧清晰,“我不跟你争论情怀还是血汗。我们就说最实际的。如果,我是说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村里合作社那些堆在库房里的老粗布卖出去,能让你们种出来的小米价格提高一两块钱,让像你奶奶这样的老人,能在年底多分一点红,手里多几个活便钱……这,算不算是留下了一点东西?”

她的话,像一根细针,巧妙地绕过了林恒筑起的、用愤怒和固执垒成的高墙,轻轻刺向了他内心最柔软、也最现实的部分——生存,以及让亲人活得稍微好一点的可能。

林恒愣住了。他瞪着苏念,墨镜遮住了她的眼睛,让他看不清她此刻的真实情绪。院子里,只有那扇破门在风里继续“咿呀”作响,仿佛在替这沉默的土地,发出了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

风更大了些,卷起地上的尘土,打着旋儿。那棵老枣树蔫蔫的叶子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窃窃私语,评判着这场来自两个世界的、短兵相接的冲突。

林恒胸膛剧烈地起伏了几下,最终,他没有再咆哮。他只是深深地看了苏念一眼,那眼神复杂得像这黄昏时分明暗交织的天空。然后,他猛地转过身,一言不发,掀开那化肥袋子做的门帘,重新钻回了那昏暗的、充满着奶奶咳嗽声和草药味的屋子里。

把苏念、王满仓,以及那个关于“故事”和“价值”的、令人心烦意乱的话题,全都关在了门外。

苏念站在院子里,看着那晃动的门帘,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个男人离去时带起的、带着土腥味的风。她缓缓摘下了墨镜,露出那双清亮而此刻写满复杂情绪的眼睛。第一次,她对自己那套娴熟的、无往不利的“文化赋能”、“流量变现”的理论,产生了一丝细微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动摇。

这片土地,和她想象的不太一样。这里的根,扎得比她预想的要深得多,也顽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