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如祠堂的柱子,那柱子上有几代人的手印,摸上去糙得很,却暖乎乎的。”
争执到傍晚,我把平板关了,看着窗外的晚霞把天空染成一块红绸子。
你蹲在工具箱前翻找什么,刨花簌簌落在地板上,像撒了一把碎雪。
“找到了。”
你举着个小小的木匣子过来,打开时,里面躺着一截红绸。
是当年修复祠堂时剩下的,边缘都磨出毛了,却红得像一团火:
“你看这绸子,褪色褪得不均匀,可李奶奶说‘这样才叫过日子,有深有浅才扎实’。”
指尖捏着那截红绸的瞬间,我突然就被拽回了铁皮房的冬天。
北风卷着雨粒子打在铁皮上,像有无数只手在拍门。
我缩在折叠床上搓着冻得发僵的手,指腹裂着细小的口子,渗出血珠来。
你从外面回来时,睫毛上还挂着雨珠子,怀里却紧紧揣着个小罐子。
掏出来时,冻疮膏被红绸裹得严严实实,绸子边缘都磨得起了毛。
你却举着它呵气:
“老辈人讲红布能驱寒,你看这绸子捂得热乎,药膏准管用。”
我当时没敢问这红绸是哪来的。
后来才知道,是你把修复祠堂时偷偷留的那截剪了半段,说“比起供着,不如给你暖着手实在”。
药膏抹在手上时,混着红绸的草木香,烫得人眼眶发酸。
你却蹲在旁边,数我手上的裂口:
“等开春了,我给你做一副木手套,用最软的柏木,保准不磨手。”
公司挂牌那天,鞭炮声炸开来时,像无数串金铃子在半空撒欢,震得空气都跟着跳。
你攥着我的手往门后躲,掌心的汗混着红绸的暖,比鞭炮的火星更烫人。
“你看这声响,”你指着漫天炸开的金红碎屑笑,眼里的光比烟花还亮,“像不像咱们那些图纸上的榫卯,一个个都活过来了,在给咱们道喜呢。”
碎屑落在你西装肩头,像撒了一把会发光的金粉,你却不肯拍掉,说“这是日子给的彩头,得接着”。
远处有人喊“吉时到”,你突然把红绸往我手里塞了塞,指尖在我掌心敲出“咚咚”的响,节奏竟和鞭炮声合上了拍——
像那年在铁皮房,你用铅笔头敲着折叠桌给我讲榫卯原理,“好的结构,连声音都能对上”。
风卷着硝烟味漫过来,混着祠堂特有的樟木香,比任何香薰都让人精神。
我望着你被震得发红的耳朵,突然想起小时候过年,爷爷总说“鞭炮响得越欢,来年的日子越旺”,原来这声响从不是噪音,是日子在喊号子,是所有的等待和努力,都在这一刻炸成了漫天星火,亮得让人想落泪。
你绕到后门,把剩下的半段红绸系在门把手上。
绸子被风刮得猎猎响,像一面小小的旗帜,你踮着脚把结系得又紧又牢:
“讨个红火,以后咱们的手艺能像这绸子一样,红透了。”
我望着你被风吹乱的头发,突然发现那截红绸比在铁皮房时褪色不少,可系在门把手上的样子,却比任何彩带都让人踏实。
最没想到的是小花的猫窝。
你缝衬里时,非要把红绸剪个小三角缝在角落,针脚歪歪扭扭的,像只展翅的小蝴蝶。
“沾点喜气,”你拍着猫窝笑,小花正蜷在里面打盹,尾巴尖偶尔扫过红绸,“让它知道,咱们家的活物,都得带着点红。”
后来,猫窝洗了无数次,红绸三角早就褪成了浅粉,可每次晒在阳台上,风一吹,那点粉总在阳光下晃,像一块不会熄灭的小火星。
此刻,红绸在茶几上铺开,上面的褶皱里还藏着些细碎的时光:
有铁皮房的锈味,有挂牌时的硝烟味,有猫毛的暖,还有你总说的“过日子得有点念想”。
我突然伸手摸了摸绸子上最糙的那块,是当年你给我包冻疮膏时,被我攥出的褶皱,如今摸上去,像摸着这些年所有的日子,有冷有暖,却被这抹红串得牢牢的,散不了。
“其实,婚礼在哪办都行。”
你把红绸铺在茶几上,用手抚平上面的褶皱:
“要是在祠堂,我就把咱们修复的那些老物件摆一圈,让祖宗看看,咱们没丢手艺;
要是在礼堂,我就给罗马柱包一层麻布,刷上桐油,让它看着像点老东西;
要是在庭院,我就把找两把木匠斧,缠在红绸上,像当年那样。”
你突然握住我的手,掌心的茧子蹭过我的指尖,像在摩挲块老木料:
“重要的不是场地,是拜堂的时候,我能握着你的手;是敬茶的时候,能听见李奶奶说‘要像护着榫卯那样护着对方’;是散场的时候,咱们能一起收拾那些沾着喜气的碎纸片、断红绸,像每次收工后那样,把日子归置得整整齐齐。”
夜色漫进来时,小花跳上茶几,踩着红绸打了个滚,绸子缠在它爪子上,像系了个同心结。
你伸手去解,却被它挠了下,指尖渗出一点血珠,你却笑着把血珠蹭在红绸上:
“你看,这下更像老物件了,带着点活气。”
我望着那块沾了血珠的红绸,突然懂了——
所谓婚礼,从不是找个完美的场地,是两个人愿意把日子里的磕磕绊绊、新旧碰撞,都像你处理木料那样,耐心打磨,细心拼接,让红绸缠着斧,让新漆裹着旧木,让所有的“不一样”都变成“共有的样子”。
刚才整理木匣子时,指尖突然触到一张糙糙的麻纸,边缘还留着没裁齐的毛边,像你总说的“老纸就得带点野性”。
展开时,你的字迹:
“场地选祠堂吧,我已经跟李奶奶说好了,她要给咱们当证婚人,还说要教你梳‘同心髻’,用的就是这红绸子。”
在灯下洇开淡淡的墨痕,像宣纸上晕开的朱砂,一笔一划都带着一股执拗的认真。
“场地选祠堂吧”——这行字的最后一笔拖得老长,像你平时刻木头时故意留的刀痕,藏着点没说尽的心思。
我盯着那“祠堂”二字,突然想起上周李奶奶拉着我的手说,“那院子的门槛,早盼着你们来踩了”。
当时你站在旁边,悄悄往我手里塞了一颗糖,糖纸沙沙响,像在应和李奶奶的话。
“我已经跟李奶奶说好了”——这行字的墨色深了些,许是你写的时候太用力,笔尖把麻纸戳出了个小小的洞。
我能想象你去找李奶奶时的样子:肯定是挠着头蹲在她膝前,像当年在铁皮房请教她怎么熬桐油,她说“得用慢火”,你就真的守着炉子熬了一下午,把胳膊烫出个水泡也不吭声。
“她要给咱们当证婚人”——“证婚人”三个字被你描了两遍,墨色重重叠叠,像在纸上刻了个印。
李奶奶的拐杖头还在我眼前晃,上周她摸着祠堂的供桌说“这桌子见过七对新人拜堂,就等你们了”,当时你没说话,只是把我往身边拉了拉,指尖在我掌心按了按,像在说“听见了吗,都在等咱们”。
最让人心头发颤的是最后那句——“还说要教你梳‘同心髻’,用的就是这红绸子”。
麻纸的边角被墨迹浸得发潮,也许是你写的时候落了泪,那泪渍晕开的形状,像红绸子缠成的结。
我突然想起那截红绸:
铁皮房里包过冻疮膏的暖,公司门把手上猎猎的红,猫窝角落里褪了色的粉。
原来,它早跟着我们走过这么多路,就等着到婚礼那天,被李奶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缠在我的发间。
窗外的月光漫进来,落在麻纸上,把你的字迹照得透亮。
我摸着纸页上你刻意写得歪歪扭扭的“同心”二字,突然懂了——
你从不是在藏纸条,是在藏个念想:想让祠堂的老柱子听见我们说“我愿意”;想让李奶奶的银发蹭过我的鬓角;想让那截红绸,从包着日子的暖,变成系着余生的结。
手里的麻纸糙得硌手,却比任何信纸都让人鼻酸。最好的承诺,从不是华丽的句子,是你偷偷写下“祠堂”时的笃定。
是你想起“同心髻”时的温柔;是你把所有没说出口的“我想和你过一辈子”,都藏在麻纸的纹路里,藏在红绸的褶皱里,藏在那些你以为我不会发现的小心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