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厚度达到435毫米的复合装甲,比相同重量的300毫米钢板还难以击穿。
和英国人不同的是,英国人在450毫米橡木复合装甲外侧贴有十毫米铜皮。
而妈祖军则是外侧是十五毫米镀锌锰钢钢板,中间四百毫米柚木,内侧还有二十毫米熟铁板。
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设计,外层钢板抵御炮弹的重击,中间层柚木板有缓冲作用,并起到一定防护效果,如果炮弹还能穿透柚木,最后的二十毫米熟铁板将起到保命作用。
主炮口径提升到200毫米,依然采用40倍径!
为什么不采用45倍径?
因为这一次,研究小组知道了硝化棉!
这种火药现在很贵,但是大炮研究小组已经完成实验,他们准备奢侈一把采用硝化棉,作为发射药,但40倍径的炮管都有点撑不住,需要再次加强炮身。
200\/40倍径硝化棉火药后装线膛炮战列舰主炮性能详解
硝化棉爆速高达6300米\/秒,黑火药仅400米\/秒,单位质量能量约为黑火药的1.5~2倍,能为炮弹提供更强的初速与动能。
硝化棉燃烧更充分且几乎无残渣,减少炮膛污染,提升射击可靠性。无烟特性改善战场视野,利于火控观测与连续作战。
通过调整硝化棉颗粒形状,可精确控制燃气释放速率,优化弹道性能。
200,弹丸质量约120kg。
倍径40倍,炮管长度约8米。
后装线膛设计,炮弹通过膛线旋转稳定飞行。
最大射程:约18公里,但这只是理论值,实际交战炮兵已经看不清。
40倍径炮管结合硝化棉火药的高初速,约750米\/秒,使炮弹存速能力显着提升,射程较黑火药版延伸30%以上。
受限于火控技术,特别是光学测距仪精度有限,现在最远交战距离为10公里。
这门炮精准打击区间,在5公里左右,这个距离弹道平直,命中率超60%;
压制射击区间大约10公里,这只适用于集群目标或移动巡洋舰。
采用动能穿甲弹(Ap弹):10公里距离:可击穿130~160垂直钢装甲(倾斜装甲防护效果更优,等效防护需额外增加20~30钢甲)。
5公里内:穿甲深度提升至200钢装甲。
对于450毫米木头装甲:
木头等效抗压强度较低(约30~50pa),200口径硝化棉火药炮弹凭借750~850米\/秒的初速与280~340J动能,在2.5公里内即可轻松贯穿。
如果是加装20毫米熟铁皮,2000米可以稳定击穿。
这门炮,是整个钢铁战列舰的核心!
而这门炮的灵魂基于三个核心技术:无烟火药,三百吨蒸汽锤和锰镍合金技术。
1823年的中华国,已经认识到军事技术尤其是重型机械制造,重型工业设备和火药制造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中华国政府对无烟火药技术实施了极为严格的保密管控政策。
中华国政府对先进军事技术的保密做法,建立了多层次的技术封锁体系。
首先,无烟火药的核心配方和生产工艺被列为国家绝密,仅限中央直辖的兵工部门少数核心技术人员掌握。
1823年的中华国同样采取了非必要不扩散原则,相关技术人员需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由坤甸港和广州港两个专门工厂生产,远离城区,任何人出行都需要申报,任何泄密者将以叛国罪论处。
无烟火药的生产被严格集中在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两个兵工厂。这两个工厂选址隐蔽,都位于内陆山区,远离沿海可能的外国渗透区域。生产过程中实行严格的隔离制度,不同工序由不同班组负责,防止任何个人掌握完整工艺流程。
中华国实施技术人才国有化政策,禁止关键技术人才私自流动或对外交流。
在国际交往中,中华国政府对外宣称仍主要使用传统黑火药,掩盖无烟火药研发进展。中华国同样将无烟火药技术视为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的战略资产,严禁通过任何渠道外泄技术信息。
这种严格的保密管控严格限制了技术的传播和应用,确保了新生中华国在关键军事技术领域的自主性和安全性,为后续无烟火药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