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年深冬,东海城科学院穹顶大厅内,黄铜吊灯将熔金般的光芒洒在长条橡木桌上。
总设计师林怀瑾的手指轻敲着桌面,凝视着面前铺开的图纸,那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广州级三体铁甲舰设计图,但此刻,这张图纸在他眼中却显得如此局促。
陈阿生大统领和李海潮总长要的是六门200毫米全向射击主炮,林怀瑾抬头望向围坐在桌旁的工程师们,而广州级只有2500吨,显得太过拥挤,更不用说跨越太平洋的续航了。
林总师,负责火炮研发的赵铁生推了推圆框眼镜,镜片反射着桌上的煤油灯光,我们的200毫米40倍径后装炮已经完成测试,使用精炼镍钢炮管,膛压比旧式青铜炮提高近三成。但每门炮重达18吨,加上旋转炮座和防护装甲,单炮系统就超过25吨。
蒸汽动力方面呢?林怀瑾转向角落里的中年男子。
涡轮蒸汽机专家王启年站起身,走到墙边的巨型图纸前:我们最新的复合式涡轮蒸汽机,配合干锅吹氧高炉生产的优质钢材,能提供每平方英寸80磅的蒸汽压力。理论上,双轴推进可以维持6000吨战舰,以16节航速前进,但前提是船体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布置锅炉和煤仓。
诸位,林怀瑾站起身,走到大厅中央悬挂的巨型海图前,手指划过从东海到夏威夷再到旧金山的航线,大统领要的是一艘能够横跨太平洋,与西方列强抗衡的铁甲战列舰。广州级的2500吨排水量已无法满足需求,我们需要重新设计一艘真正的战列舰。
接下来的七天里,东海城科学院成了一个巨大的计算工坊。设计师们分成三个小组:船体结构组、火力配置组和动力系统组,不断在纸上推演着各种可能性。
如果按六门200毫米主炮全向布局,结构工程师李振华在黑板上画着草图,至少需要120米的船长才能保证每门炮都有足够的射界和回旋空间。考虑到中轴线上两门主炮的并排布置,船宽不能少于22米。
那样的话,标准排水量至少要5000吨,负责计算的年轻工程师王明快速在纸上运算,如果加上装甲防护,特别是炮塔和弹药库的复合装甲,排水量可能突破6000吨。
6000吨!负责航速的刘工程师惊呼,那需要多大的锅炉?目前的蒸汽机技术能在6000吨的船体上维持16节以上的航速吗?
王启年沉思片刻:如果我们采用新型的涡轮增压蒸汽机,配合我最新设计的圆柱形高压锅炉,理论上可以在6500吨的排水量下维持15节的经济航速,或者14节下的跨洋续航能力。但必须增加煤仓容量,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排水量。
诸位,林怀瑾放下手中的铅笔,大统领的要求很明确,六门200毫米全向射击主炮,足够防护这些火炮和弹药库的装甲,以及横跨太平洋的续航能力。我们不能只考虑纸面数据,还要考虑实际建造和作战需求。
第七天的深夜,当大多数人都已疲惫不堪时,因为桅杆和主炮之间无法平衡,桅杆会阻挡主炮射界,负责船体结构的李振华突然有了突破性的想法。
各位,我们一直在思考传统的船体布局,他兴奋地指着桌上的模型,如果我们放弃风帆的设计,完全采用蒸汽动力?
你是说,林怀瑾凑近观察,完全不要风帆?全部靠蒸汽动力航行?
李振华摇摇头,拿起炭笔在纸上迅速勾勒,扩大燃料存储舱室和淡水蒸发器,一样能够横渡大洋。
那装甲呢?负责火炮的赵铁生问道。
中央主船体采用双层复合装甲,李振华继续解释,外侧是经过锰钢强化的复合装甲板,厚度300毫米;内侧是镍钢内衬,总防护厚度达到400毫米。炮塔区域则采用倾斜式装甲设计,正面装甲厚度达到500毫米。
这样的装甲配置,再加上六门主炮和必要的机械系统,王启年开始计算,排水量恐怕会达到7500吨左右。
航速呢?林怀瑾关切地问。
如果采用最新设计的四缸复合涡轮蒸汽机,配合六个圆柱形高压锅炉,王启年胸有成竹地说,在7500吨的排水量下,可以维持14节的经济航速,煤仓容量设计为能够携带800吨优质煤炭和300吨重油,足以支持从东海到美中城的航程,巡航速度维持在12节以上。
设计方案最终呈现在中华国总长李海潮面前时,这位以果断着称的统帅沉默了良久。
七千五百吨。。。没有风帆。。。全靠蒸汽动力?他手指轻抚着图纸上那艘庞然大物的轮廓,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舰,你们有把握吗?
回总长,林怀瑾谨慎地回答,虽然排水量较大,但这艘战舰并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难关,主要看财政投入。它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六门200毫米全向射击主炮,射程超过5000米,每分钟可发射两发。装甲防护足以抵御现有任何火炮的攻击。而且,我们采用了最新的气动炮架复位系统和后装填技术,射速和精度都远超西方同级战舰。
李海潮走到窗前,望着远处东海城船坞中正在建造的广州级铁甲舰,缓缓转身:诸位,你们可知这艘战舰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华国将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
大统领,林怀瑾继续道,根据我们的计算,建造这样一艘战舰需要至少十八个月的时间,需要一百二十万两白银,需要两百家工厂的配合,需要大量优质钢材和精密部件。
钱,我来解决,李海潮单手按着桌子站起来,坚定地说,我要的是一艘能够横跨太平洋,扞卫我中华国利益的钢铁巨兽!即刻开始建造,我亲自命名为东海号
当夜,东海城的锻造厂和铸造车间灯火通明,第一块为龙腾号准备的特种镍钢装甲板开始锻造。在未来的岁月里,这艘前所未有的铁甲战列舰将成为中华国海军力量的象征,也是这个架空世界中工业革命巅峰的见证。
而在科学院的设计室里,一群工程师们正在讨论东海号的装甲。
经过多次测试以后,他们已经发现纯金属装甲,不如钢木混合装甲。
这一次,他们要采用“金属—非金属—金属”夹层装甲,以兼顾抗磨蚀、抗裂与吸能。
外层面板采用镀锌熟铁板,条铁锻接,铆接成板,厚度取15毫米,用于抗磨蚀与诱发裂纹偏转;边缘折边并加筋,避免边缘崩落。
中间芯层采用柚木,厚度400毫米;采用纵横交错纹理、层压胶合,用天然树脂胶与肋条背衬,提升抗压溃与抗剪切。
内层背板,采用熟铁板(略厚于外层),厚度取20毫米,用于止裂、抗破片与二次碎片,背板后设置纵向和横向肋骨形成“装甲盒”,与舰体骨架可靠连接。
在金属板,木头和金属板之间采用铜钉加锻铁螺栓并联固定,缝侧加密封防进水;板缝错位布置,外表面折边加筋抑制面外变形与裂纹贯穿。
全部装甲都采用模块化,按舱段做成可更换面板,可通过螺栓和销栓连接,便于战损更换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