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的是坤甸港最大的船厂厂长陈海澜,一位祖籍潮州、他们家在南洋经营三代船务的老船工。
他放下手中的南洋海图,语气沉重:“广州船厂,四千吨!双动力!飞剪船型!船不仅跑得快,还能用燃煤动力逆风全速航行,满载货四千多吨!这是要吞掉整个南洋航线的节奏啊!”
“可不是嘛!”坐在他左侧的木行大亨黄森泰拍案而起,“我们坤甸港几代人靠什么起家?就靠这加里曼丹的木头!柚木、铁力木、梢木,哪一样不是造船的上等材料?可现在广州人用我们的木头造出了四千吨的巨兽,我们若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别说南洋航线,连本地港的订单都要被抢光!”
一时间,议论纷纷。有人担忧,有人愤慨,也有人沉默思索。
“诸位莫急,”一位身着靛蓝长衫、面容沉稳的中年男子缓缓开口。他是坤甸华人商会副会长、同时也是“坤甸船坞联合体”的总董林永年,“广州造的是铁木混合、双动力、飞剪型的四千吨巨舰,我们若硬拼蒸汽与铁料,不但成本高昂,技术上也难以追赶。但我们有他们没有的东西,整片加里曼丹的原始森林!”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展开一张精心绘制的大比例海图:“我的提议是集中全部资源,打造三艘五千吨级的木制风帆双动力远洋帆船!”
“五千吨?”有人惊呼。
“不错,五千吨!”林永年目光炯炯,“我们要用最上等的柚木打造船体,用镀锌钢铁做龙骨与肋骨,船帆采用六桅混合布局,融合广州‘广陵号’的飞剪设计与我们南洋人百年来驾驭季风的经验。每艘船最重载货量不低于五千吨,专为香料、木材、瓷器与矿产的长途贸易而生!”
“可广州有蒸汽,我们没有,如何竞争?”另一名船商质疑。
林永年冷笑一声:“蒸汽虽快,但燃料昂贵,维护复杂,且续航受限。我们的木制巨舰,依靠季风与洋流,续航更远,营运成本更低,适合南洋至印度洋、东非乃至阿拉伯的漫长航线!只要我们抢先下水,打出名气,南洋诸港的订单依旧是我们的!”
“好!就依林总董所言!”陈海澜拍案定夺,“我出三条主力龙骨,黄兄出三千根上等柚木,其余各位按股份分摊造船费用与工匠招募。总之该拼命了,这事不能拖,明天就成立生产组,无论如何明年三月首舰下水,明年年中三舰全部交付!”
屋内众人纷纷点头,烛光映照下,一双双眼睛里闪烁着不服输的倔强与野心。坤甸港的木王们明白,在这场造船竞赛中,他们不能输。输了,就他娘变成木材供应地,造船业全喝西北风。
同样的事情,1822年五月初五黄昏,澳洲大陆北海岸。
铁矿港,这座坐落在澳洲北海岸的大城,因钢铁业与商贾的聚集而兴起。
这个大陆不仅有储量惊人的铁矿与煤矿,更有一群敢想敢干的工程师、铁匠与机械师,他们立志在此打造一个属于东方的“钢铁造船梦”。
此时的造船厂办公室内,气氛却比坤甸更为炽热,不是因为湿热,而是因为激情与冒险的火焰在每个人胸中燃烧。
“广州的‘广陵号’已经让全世界震惊,坤甸也准备用巨木造大船,我们若还只满足于挖矿、卖矿,那迟早沦为他们的原料产地!”
说话的是铁矿港最大的造船厂厂长赵铁峰,他站在一幅巨大的澳洲地图前,手指重重敲击着铁矿港与东望港的位置:“我们这儿有矿!有煤!有铁!凭什么不能造出比广州更先进的船?”
“赵公,您是说蒸汽船?”一名年轻工程师忍不住问道。
“没错!”赵铁峰目光如炬,“我提议:我们不造木船,也不搞什么混合动力,而是直接建造两艘五千吨级的全钢蒸汽动力远洋船只!用于测试航行,向世界证明:铁与蒸汽,才是未来海洋的主宰!”
“全钢蒸汽船?!”在场众人几乎同时惊呼。一位老船商皱眉道:“赵公,这风险太大了吧?广州的‘广陵号’虽大,好歹还有风帆辅助,我们若全靠蒸汽,万一锅炉炸了、煤烧光了,船在海上怎么办?”
赵铁峰环视众人,沉声道:“诸位,我知道风险大,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抢先!广州与坤甸都在走老路,我们若跟在后面,永远只能是二流!我们铁矿港有矿、有煤、有铁,还有数万从事钢铁工业的机械师与工程师,只要我们集中所有资源,锻造钢板、组装锅炉、有备份蒸汽机,就一定能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钢铁巨轮!”
“可造价呢?一艘五千吨全钢蒸汽船,造价恐怕是木船的数倍!”另一名矿主忧心忡忡。
“钱不是问题!”赵铁峰斩钉截铁,“我赵铁峰带头出资三成,其余各位按股份分摊,再向银行与华人商会贷款。若首航成功,我们不仅能拿下澳洲至亚洲矿石与煤炭运输订单,更能引领全球造船业进入‘钢铁蒸汽时代’!”
“好!赵公豪气,我等愿随!”众人纷纷起身。烛火映照下,铁矿港的决策者们眼中闪烁着冒险与创新的火花。他们知道,这场豪赌他们不能输,输了铁矿港造船业永远都要在别人屁股后面捡剩饭吃。
他们要么不干,要干就要让其他人屁也吃不到,你们用木头,老子用全钢,就看你们服不服!
总之,内卷开始了!
疯狂的造船业内卷开始了!
爱德华同样也面临了压力,广州府新组建了一个汽车公司,他们开始大量制造四轮汽车,虽然现在满足汽车运行的道路不足,主要是从仓库到码头的运输,年产量也只有数百台。
但听说,他们已经开始设计履带车辆,说是专业的战场维修车?爱德华工厂出的拖拉机需要你们来维修吗?
但爱德华能看到汽车未来的价值,他必须组建新的部门,从履带车辆进入轮式车辆的制造。
他已经能看到,水泥公路已经在整个铁矿港内铺设,这些公路绝不可能让履带车辆通行,否则那就是灾难。
可城市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多,接下来就是轮式汽车的时代,爱德华不可能放弃城市市场的竞争,但他看上了轮式小汽车市场,用于替换马车市场。
他觉得这样的需求应该比仓库区的需求要大的多,而且陈阿生的事情他已经听说了,他觉得能制作一种防弹的轮式装甲车,给高官们乘坐,他可以送牛野一辆,可以让牛野给高层们看一看。
别的不说,整个中华国有多少市长,省长,各级部长,军事官员,总之这市场应该很大。
嗯,汽车制造业的竞争也开始了。
更不要说,农业抽水机市场!
作为农业大国,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现在中华国各种型号的抽水机有二十个品牌,一百多个型号!
二十个工厂变着花招竞争,买抽水机送白酒的招数都有人用了。。。
这还不算,有人居然开始做起了铁路上的买卖,他们沿着铁路线的各个城市建立仓库,然后印刷单张销售目录,送给城里的商户,说是可以送货上门。
你们他娘的这是无门店交易雏形吗?虚拟经济要起来了?
虽然还是有一张纸,但这算不算是虚拟经济的爷爷和奶奶??
你还别说,人家有门面,不过都在铁路站的仓库区,人家合法经营,挑不出毛病。
总之,中华开始卷起来了!
牛野和陈小雨也投资了一个工厂,做什么?造自行车!嗯,带天然橡胶充气轮胎的自行车!
这年头还算奢侈品,但他们就联合王铁匠和杜木匠,开始在广州府和东海城卖自行车了。。。
牛野奇葩的给这两个城市的自行车品牌起名时,恶趣味的用了“永久”和“凤凰”这两个品牌。
北京店左手边写着,“永久,永远陪你前行。”
右手边写着:“凤凰是质量和品质的保证”
这两个工厂,两个品牌,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但两个品牌会推动竞争。牛野不缺钱,他就是想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骑行工具,就像看到积极进取的企业,不想看到躺着赚钱,不想看到故步自封的企业。
这两个城市在北京的自行车行特别有意思,两个品牌在一起卖,店员收集客户的骑行感受,统计每个品牌销售的数量,同时分享个两个自行车企业。
总之,北京的竞争很激烈,东海凤凰自行车厂最先不要脸,买车还送车子前面的篮子,销量立刻爆了。
然后,广州怒了,他们永久单车不但送篮子,还送链条上油服务,来啊,老子比你更狠。
牛野和陈小雨看到信件,王铁匠和杜木匠两个在信件里互骂,把两人笑得前扑后仰,竞争其实就是他们俩想要看到的。
牛野的宣传很奇葩,就让人扛着自行车坐上火车和马车,然后去各个城市骑行,这些自行车队,后面插着一个小旗帜,上面写着“体验自行车,体验风一般的感觉”
这个时代,黑乎乎,不变速的老式28自行车不要太拉风。
石板小路上叮铃铃的一群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经过,屁股后面会跟着一群孩子疯跑着看热闹。
无数大姑娘,小媳妇都会看过来,满眼的喜爱。
牛野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自行车变成未来娶老婆的标准之一。
他和陈小雨都很奇葩,他们不要分红,就要求把盈利全部投入个人骑行设备的研究,从自行车开始。
陈小雨投入大量资金,在研究铅酸电池,她听说牛野那个时代到处都是电动自行车,她觉得铅酸电池不难,完全能搞出一种骑行十公里的电动小三轮车。
这女子还要建立换电服务站,现在城市都不大,在四个城门处设个充电站点就行。
牛野也觉得挺有趣,他也分享了他那个时代的一些做法,除了有一个人管理换电站,感觉铅酸电池换电也完全可行。
再说,电池也不用向现在这样全程用电啊,主要是上坡助力,不是很好吗?
至少可以为现在社会里的个人板车节约写人力,让底层老百姓不用那么辛苦。
总之,这两个人试着在社会基层推进电的应用,但铅酸电瓶必须制造出来,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牛野投资自行车,真的是玩,他不缺钱,他和小雨的薪水高的可怕!他们从来没想过赚钱,就觉得中华应该有一个自行车时代,然后慢慢演化为摩托车和电动车共存的时代,让每一个中国人可以轻松的走更远。
这个时代,很多中国人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乡村,有了自行车,他们可以进城看看,可以看看更大的世界,从而带给村庄更多不一样的思想和改变。
人类从来都是思想融合和碰撞带来的力量,民族要强大,最重要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让人们的交谈里碰撞出不一样的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