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年3月31日,广州府黄埔港外,珠江水波粼粼,春潮涌动。
天边朝霞如锦,映照着江畔造船厂巍峨的龙门吊与忙碌的人群。
自辰时起,黄埔造船厂彩旗招展,鼓乐喧天,人山人海,从各地赶来的官绅、商贾、工匠、水手乃至各国领事与外商,齐聚江岸,争相目睹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时刻到来。
广州府造船厂正式下水“广陵号”,“广丰号”和“广裕号”三条巨大的海船,他们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风帆飞剪货船,也是第一艘融合纯风力与蒸汽动力辅助系统的民用超级远洋商船。
“广陵号”之建造,始于1821年年中,广州府造船厂总设计师何元泰主持设计,集结岭南地区最顶尖的木工、铁匠、帆匠、机械师五百余人,历时一年半,耗银十五万两,终成此舰。
此船不仅是当时全球最大的风帆飞剪货船,更因其创新性地搭载燃煤蒸汽轮机辅助推进系统,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混合动力帆船。
船型:大型混合动力飞剪商船,风帆为主,蒸汽辅助。
船籍:中华,广州府
建造厂:广州府造船厂(黄埔造船一厂)
下水日期:1822年3月31日
船名:广陵号,取“广府之陵,扬帆凌云”之意。
船体结构:
总长度:142米。
船宽:19.2米。
型深:11.5米。
吃水:满载约7.8米。
船体材质:主结构为南海铁木、柚木、樟木,部分关键部位辅以铸铁加强筋与铜皮包覆防蛀防腐。
帆装系统:五桅全帆装设计,
包括:1根主桅,主桅杆高52米、2根前桅、2根后桅。
挂帆类型:中式硬帆(竹篾布帆)+ 西式斜桁纵帆和三角辅助帆
帆面总面积:约6,800平方米。
推进系统分为两个系统:
主推力为风力,五桅全帆装。
辅助动力:1台燃煤蒸汽轮机,功率约220马力,通过传动轴驱动尾部螺旋桨,可伸缩收纳。
燃料:燃煤,每次航程携带约60吨优质山西无烟煤。
排水量与载重:
标准排水量:3,200 吨
满载排水量:4,100 吨,目前人类历史上最大风帆商船。
载货量:2,200 吨。
船员编制:120人,含船长、大副、水手、武装水手,机械师、翻译、护卫等。
武装配置:前后甲板各一门95毫米口径40倍径大炮。
航速表现:
其纯风力顺风航速,南风\/西南季风条件下:
最大稳定航速为18.5节,约34公里\/小时。
阵风冲刺航速(瞬时最高航速):可达21节,约39公里\/小时。
纯风力逆风或横风航速:
逆风平均航速为8~10节,约15~18公里\/小时。
借助纵帆与调帆技术,仍可保持有效前进
3. 蒸汽辅助推进(燃煤模式):
当风力不足或需紧急加速时,启动尾部螺旋桨蒸汽推进系统
最高时速,蒸汽辅助加上风力:22~24节(约44~45公里\/小时)
续航能力,纯燃煤模式:以12节速度航行,燃煤可供持续航行约1,200海里,约2,200公里。
蒸汽系统主要用途:进出港机动、紧急超车、摆脱风暴或海盗、逆风辅助航行。
它将是除中华国三体军舰和三体武装运输船之后,最快也是最大的远洋货船。
三月底开始,它将进入史诗航程,运送军队横渡太平洋,从广州至北美西海岸的巴拿马的最短时间。
直线航程按照大圆航线计算:约10,000~11,000公里,有可能视季风与洋流路径略有调整。
传统中型帆船航行时间,约为180~220天,6个月以上。
现在普通纯风力飞剪船的航行时间为120~150天,四个月左右。
“广陵号”首航预估时间为75天。
最优风力条件下的理论最短时间62天。
这意味着,“广陵号”从广州出发,借助春夏之交的西南季风与北太平洋洋流,挂满风帆,日行近五百海里,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即可横渡太平洋,抵达北美洲西海岸,较当时世界纪录缩短近一半时间!
“广陵号”的下水,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在风帆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之巅峰,更以其超大载货量、惊人航速、融合风帆与蒸汽动力的先进设计,震撼了整个世界。
十三行的欧洲商人们看着这条巨大海船的下水和测试,都叫它“东方巨龙之翼”、“天工开物之巅”、“海上之城”。
荷兰公司内部报告惊呼:“若大清批量建造此类船只,我等海上运输霸权,危矣!”
而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们,则亲切地称它为“海龙王”或“广陵飞云”。
1822年4月2日,在阮元亲自主持的祭海祈福仪式后,“广陵号”等三艘巨轮缓缓驶离黄埔港,乘着南风,张开巨帆,如三座移动的海上城池,一次性搭载六千刚刚完成航海训练的中华国轮战士兵,向着浩瀚的太平洋深处驶去。
随行的是西太平洋舰队的二十艘三体千吨武装货船,只有军方的三体大型货船能跟上它们的航速。
整个舰队共携带一万五千名士兵,大量的战争重装备和给养,以及大量蒙古马。
这一次的航程,船队将只停靠两次,第一站是台北,第二站是夏威夷,然后直达巴拿马的西海岸港口。
和军方不同的是,以后这三艘巨大的民用商船将每四个月,往返一次太平洋两岸,作为定期航线投入民间运营。
如果航行成功,中华国的商船将进行一次整体迭代,以后远洋商船将全部建造“广陵级”商船,只有大规模建造同样的型号,才能分摊研发和建造成本。
十三行造船厂已经测算过了,如果建造规模能达到一百艘,那么每条船的成本会下降到三万六千两白银。
商人计算过,从广州府运瓷器到北美洲,再从北美洲运回造船的巨木和牛羊,三十年使用期下来,最少能多赚取三十万两白银。
铁矿港已经表示,如果这四个月航行都很稳定,他们将采购五十艘用于运送铁矿石。
爱德华拖拉机工厂也表示他们在铁矿港,广州港和坤甸的三个制造厂需要二十艘用于运送产品。
而十三行里的中国商户也联合起来,愿意在首次远洋航行以后采购一百艘用于主力航线运输,将千吨和五百吨的商船用于支线航行。
比如,四千吨的海船只跑广州府到开普敦的航线,而开普敦到非洲沿海各个城市的贸易交给千吨和五百吨的货船,这样即可以让现在的船只继续发挥力量,又可以极大提高大洋之间货物运输量,成倍提升海运和船只效率。
1822年五月初三夜,南洋雨季即将到来。
屋外,加里曼丹岛特有的湿热空气夹杂着雨林蒸腾的水汽,敲打着厚重的柚木窗棂;屋内,十余名坤甸造船厂负责人、木行大贾与地方士绅围坐在一张巨大的酸枝木桌旁,烛火摇曳,映照出众人紧锁的眉头与眼底的焦虑。
“诸位,广州那‘广陵号’的消息,你们都听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