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的“滞胀”景象,并未立刻出现。反而,由于某项超预期的,产业政策刺激,工业升级、高端制造的,主题再度升温,他们刚刚减仓的工业股,竟然又逆势拉升起一波,龙头股甚至创出新高。
而他们寄予,厚望的消费板块,却因为短期消费数据疲软,和某个食品安全,传闻的冲击,走势低迷,陷入阴跌。
一进一出之间,不仅错过了,工业股后续的涨幅,还在消费股上,出现了浮亏。
这次“实验”账户的短期表现,明显落后于市场基准,也落后于,他们坚持原策略的账户。
工作室里的气氛有些沉闷。
柯景阳盯着分化的行情图,眉头紧锁,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逻辑明明是通的!数据也支持!为什么市场不按剧本走?”
林小雨则快速进行着,原因分析。片刻后,她冷静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你的判断基于经典理论,这没错。但你可能忽略了,两个问题。” “第一,周期切换,不是电灯开关,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间会有反复,甚至会出现‘伪信号’。我们可能过早地,进行了切换。”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她调出几份,最新的舆情报告,和机构研报,“你低估了,当前市场的主导叙事。‘制造业升级’、‘自主可控’是现在最强大的故事,它短期内,足以对抗甚至扭转,传统的周期逻辑。你说的‘政策边际收紧’,市场目前选择性地忽视了,更关注的是结构性扶持。”
她看着柯景阳,语气没有责备,而是基于事实的分析:“你的框架是机械的,但市场是有机的,充满了博弈和意外。自上而下的宏观判断,必须与自下而上的,微观验证相结合。”
柯景阳怔住了。他再次想起了,王叔笔记中的,那句批注:“周期非机械,需验人心。”
他以为自己理解了,但直到此刻吃了亏,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分量,“人心”,包括了市场的偏好、政策的故事、群体的共识。这些无法被简单地,纳入教科书模型的因素,却往往在短期,主导行情。
一次基于教科书理论的、机械的周期轮动尝试,失败了。
机械套用周期理论,遭遇挫折,证明了宏观判断的复杂性。柯景阳的“元帅”之路,首战不利。他会因此放弃吗?还是能从失败中,吸取更深刻的教训?王叔笔记中那句“政策之手,强于周期之轮”又该如何理解?他们该如何将“宏观逻辑”与“市场微观结构”真正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