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势工作室”的白板上,又多了一块区域。左边是“情绪、算法联动”的微观框架,右边则开始,勾勒一个名为“宏观周期轮动”的宏伟蓝图。
柯景阳沉浸在,王叔的笔记,和美林投资时钟,等经典理论中,像一块海绵般,吸收着那些关于,经济周期的宏大叙事。他越看越觉得,当前的市场特征,与笔记中描述的“过热期”高度吻合:
1、经济数据看似强劲,但同比增速已现疲态。
2、工业品价格(ppI)持续位于高位。
3、央行近期多次提及“关注通胀预期”,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信号,隐约可见。
根据经典理论,过热之后往往是“滞胀”(经济增长停滞,加通货膨胀),而在此转换期,受益于价格上涨、需求相对刚性的,必需消费板块(如食品饮料),被认为是理想的避风港。
“小雨,你看,”柯景阳指着,自己整理的数据图表,和笔记摘要,试图说服她,“多项指标,都指向过热尾声。我们应该逐步,将部分工业、周期类的仓位,切换到消费股上去。这是教科书式的操作!”
林小雨审视着他的分析。从纯数据角度看,柯景阳列举的宏观指标,确实支持他的部分判断。而且,自上而下的行业配置思路,本身是量化投资中的,重要一环。
“理论上有其合理性,” 她没有完全否定,“行业生命周期理论也认为,当周期性行业,见顶回落时,防御性行业,可能迎来相对优势。”
“那我们试试?”柯景阳眼中充满期待,“不需要大动,先调整一部分仓位,做个实验!”
出于对周期理论的尊重,以及之前情绪指标,成功带来的信任,林小雨最终同意了,这次尝试。她协助柯景阳,从他们的持仓中,筛选出部分涨幅较大、估值偏高的工业股,同时挑选了,一批估值合理、基本面稳健的食品饮料股。
操作执行了一部分资金,从喧嚣的“周期舞会”中退出,转入了看似平稳的“消费港湾”。
经典周期理论(如美林时钟) 提供了,基于经济逻辑的,资产配置框架,是宏观分析的,重要工具。
然而,市场却给了,他们一记闷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