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57章 改革的 “合法性” 论证

第357章 改革的 “合法性” 论证(2 / 2)

两个月后,《圣祖新政录》的初稿完成了。全书分六大篇章,每一篇都对应现在的新政,附了 “圣祖举措 + 当前实践” 的对比。《赋税篇》里,收录了康熙五十一年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的诏书,旁边注着 “当前摊丁入亩,是将丁银均摊到田亩,农户张老栓原缴 1 两丁银,现缴 0.6 两,延续圣祖‘轻赋’遗志”;《盐政篇》里,有康熙三十九年查办两淮盐商贪腐的谕旨,注着 “当前盐政官营,太原盐价从 50 文降 35 文,百姓吃得起盐,与圣祖‘盐政为民’一致”。

御书房里,胤禛拿着《圣祖新政录》的朝堂版,仔细翻看。载垣还想反驳,江兰递给他《赋税篇》:“载垣大人,你看这内府存档的圣祖与户部尚书的对话录 —— 圣祖说‘丁银若只按人收,穷人家人口多,缴不起税,会饿肚子,得想办法让有田的多担些’,这难道不是摊丁入亩的雏形?现在按田均摊丁银,正是按圣祖的想法做的,怎么能说违祖制?”

载垣接过对话录,看着上面康熙的御笔字迹,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张敬也翻到《盐政篇》,看到康熙 “盐商不可囤盐抬价” 的诏令,和现在的盐政官营对比,羞愧地低下了头。

民间版的《圣祖新政录》,由瑞祥号免费发放。无锡的张老栓,拿着书,听分铺掌柜读里面的连环画故事:“圣祖爷当年,看到百姓吃不饱,就派人从海外引来番薯种子,教百姓种植,让大家多收粮;现在江大人推玉米套种,也是帮咱们多收粮,都是为了百姓好啊!”

张老栓恍然大悟:“原来圣祖爷也帮百姓改规矩,现在的新政,不是违祖制,是跟着圣祖爷的路子走!” 他第二天就主动去缴了摊丁银,还帮着劝其他农户:“圣祖爷都支持的事,咱们还有啥好抵触的?”

北京的茶馆里,多了个 “说新政录” 的评书。说书先生拿着《圣祖新政录》,讲 “康熙治河”“康熙抑盐商” 的故事,听众们听得拍手叫好。有个士绅感慨:“以前总听人说‘新政违祖制’,现在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圣祖爷也是改革的人,江大人做得对!”

《圣祖新政录》的影响,很快传到了漠北。策凌汗收到了蒙古文版的书(大宝请萨仁帮忙校对的),看到里面 “康熙推广番薯” 对应 “现在漠北推广耐寒玉米”,笑着对部下说:“大清的新政,不是凭空来的,是有圣祖爷的规矩在,咱们蒙古要继续支持。”

编纂处里,江兰看着码放整齐的《圣祖新政录》,心里满是踏实。李桐走过来,感慨地说:“江大人,这本书不仅堵住了守旧派的嘴,还让大家知道,改革本就是大清的传统。圣祖爷若泉下有知,也会支持现在的新政。”

江兰点了点头,望向窗外 —— 兰馨学院的学员们,正拿着《圣祖新政录》讨论,准备用里面的史料,去说服西南的土司推行赋税改革。她今年五十九岁,鬓边的银丝在阳光下闪着光,却觉得比年轻时更有力量 —— 改革的合法性,不是靠权力压制,是靠史料实证,靠百姓的认同。

“姐姐,江柱子从西北发来密报,说载垣和八爷党旧部有银钱往来,之前他想篡改圣祖档案,就是八爷党在背后撺掇的。” 丫蛋拿着密报跑过来,脸上带着担忧。

江兰接过密报,眉头皱了皱:“让柱子继续查,一定要查清他们的阴谋。不过现在有了《圣祖新政录》,就算他们再闹,也没人会信他们的‘违祖制’说辞了。”

御书房的钟声,缓缓传来,浑厚的声音传遍京城,像是在为《圣祖新政录》的编纂成功喝彩,也像是在为新政的下一步,奏响更坚定的序曲。江兰握紧手里的书,心里默念:“再拼一年,等西南的土司改革推进了,等美洲探路队带回新的种子,我就能放心退休了 —— 到时候,我要把《圣祖新政录》传给新君,让他知道,大清的改革,要沿着‘养民’的初心,一直走下去。”

藏书阁的阳光,洒在《圣祖新政录》的封面上,金色的字 “圣祖新政录” 熠熠生辉。江兰知道,这本书不仅是当前改革的 “合法性证明”,更是留给大清的财富 —— 它证明,真正的祖制,不是僵死的规矩,是让百姓过好日子的初心。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