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蛋接过布包,仔细翻看着缴税记录,又看了看账簿 —— 账簿上记得清清楚楚,每一笔赊粮都写着农户的名字和日期,没有一笔涂改。“张掌柜,你符合条件,我们批你 2500 贯贷款。” 丫蛋把贷款凭证递给张掌柜,又拿出一份协议,“这是贷款协议,上面写着你要按 700 文 \/ 石收农户的余粮,按 800 文 \/ 石售粮,要是超价,银行会收回贷款,还要追责。我们还会派算术生驻你的粮铺,每天核对收储和售粮数,你看可以吗?”
张掌柜连连点头,接过贷款凭证,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可以!可以!俺一定按规矩来!囤粮赚的是黑心钱,不如这样稳当,还能得百姓的好名声。”
拿到贷款后,张掌柜立刻在粮铺门口贴了告示,告示是用红纸写的,上面写着 “收粮 700 文 \/ 石,售粮 800 文 \/ 石,童叟无欺”。农户们纷纷把家里仅存的余粮卖给张掌柜,有的农户家里只剩几十斤粮,张掌柜也按价收,还多给几文钱当脚力费。农户们用卖粮的钱去瑞祥号买低价粮,有的还能剩下几文钱,给孩子买块麦芽糖,常州的粮市渐渐活了起来。
刘三看着这一切,气得在粮铺里摔了算盘,算盘珠撒了一地。他囤的 3 万石粮,因为常州最近多雨,粮堆里已经开始霉变,粮堆表面长出了绿色的霉斑,还冒着热气。手下的家丁们也开始抱怨:“掌柜的,粮都发霉了,再囤下去,就全烂了!而且张掌柜的粮卖得便宜,咱们的客户都去他那儿了,这几天一粒粮都没卖出去!”
刘三却不肯认输,他坐在太师椅上,喝着茶,嘴硬道:“我就不信,瑞祥号的粮能一直供应!等他们的粮卖完了,米价还是我说了算!”
可他没想到,江兰早就摸清了他的底细。小宝带着两个算术生,在瑞祥号常州分铺的账房里翻了三天,终于找到了刘三去年秋收的购粮记录 —— 记录上写着,刘三以 400 文 \/ 石的低价,从农户手里收了 5 万石粮,还欠了不少农户的粮钱没给。现在他的粮库里还剩 3 万石,已经霉变了 10%,按市场价卖,不仅赚不到钱,还要亏本。“姑母,刘三的粮要是再囤半个月,就全烂了,一文钱都卖不出去。” 小宝把购粮记录递给江兰,脸上满是笃定。
江石头很快就派士兵围住了刘三的粮库,粮库的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告示是用黄纸写的,上面盖着常州知府的大印:“限刘三 3 日内按 800 文 \/ 石售粮,将欠农户的粮钱还清,否则没收霉变粮充公,并处以囤粮罚款 500 贯,革去粮商资格!”
刘三站在粮库门口,看着里面霉变的粮食,又看着外面围得严严实实的士兵,心里终于慌了。手下的家丁们也劝他:“掌柜的,别扛了,再扛下去,咱们就什么都没了!” 刘三叹了口气,终于服软了,他让人把粮库的门打开,按 800 文 \/ 石的价格,把剩下的 2.7 万石粮全卖了出去,还还清了欠农户的粮钱 —— 这一趟,他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 200 贯,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一个月后,常州的粮价从 2000 文 \/ 石降到了 1200 文 \/ 石;两个月后,降到了 900 文 \/ 石;第三个月,彻底回落至旱灾前的 800 文 \/ 石。流民们大多回了家,开始补种耐旱的玉米 —— 江兰从美洲探路队的物资里,调来了 1000 斤耐旱玉米种,这种玉米种能在干旱的土地里生长,还能抵抗蝗虫。她还派了研修班的学员苏敏去教农户种植,苏敏是江南人,懂耐旱作物的种植技术,她带着农户们在地里选种、浸种,还教他们 “起垄保墒” 的方法:“每垄要起 3 尺宽、1 尺高,这样能留住雨水,防止太阳把土晒干。每穴种 2 粒种子,间距 1 尺,这样玉米苗能长得壮,不会争阳光和养分。”
王二柱也种了 2 亩玉米。他跟着苏敏在地里起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笑得合不拢嘴:“有了这玉米种,今年秋收就能有收成,再也不怕旱灾了。” 苏敏还帮他在玉米地旁边种了几棵南瓜,说:“南瓜能爬藤,和玉米一起种,能挡住太阳,保住地里的水分。”
小花的病也好了,每天都去兰馨学院常州分院的 “扫盲班” 读书。她背着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算术本和毛笔,算术本上写着 “1 石米 = 120 斤,660 文 \/ 石”,字写得歪歪扭扭,却很认真。她抬头对王二柱说:“爹,我以后要学江奶奶,帮百姓解决困难,让大家都能吃饱饭。”
江南的粮商们,也渐渐规范了起来。8 大粮商中,有 6 家加入了 “平准联盟”,按 “收储 - 售粮” 的流程运营,兰馨银行给他们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还帮他们联系农户,解决收粮难的问题;刘三虽然没加入联盟,但也不敢再囤粮,按市场价售粮,还主动把粮价降到了 780 文 \/ 石,生怕再被朝廷追责。
江兰看着常州渐渐恢复生机,心里满是踏实。她站在瑞祥号的储备粮仓前,看着粮工们正在通风翻粮,粮工们穿着江王氏特意做的防潮工作服 —— 工作服是用粗布做的,里面缝了一层油纸,能防粮堆里的潮气,袖口和裤脚都收紧了,还加了两个口袋,方便放工具。“姑母,我想把江南的 6 个储备粮仓,扩到 20 个,覆盖华北、西北,每个粮仓都设‘丰歉预警’—— 小宝已经画了‘降雨量 - 粮价’联动表,降雨量低于常年 50%,就自动启动储备粮抛售,不用等朝廷下令。” 大宝递上一份 “储备粮体系升级方案”,方案上还画着粮仓的设计图,每个粮仓都加了通风筒和防潮层。
江兰点了点头,又补充道:“再从火耗银里拨 5%,注入兰馨银行的‘平准基金专户’,作为‘平准贷’的本金。以后不管哪里闹粮荒,咱们都能快速响应。还要设‘粮商信用库’,把‘是否参与平准’纳入信用评级,A 级粮商能获‘无抵押平准贷’,让诚信粮商有更多支持。”
夕阳落在储备粮仓的屋顶上,金色的光洒在江兰的身上。她今年 59 岁,鬓边的银丝在阳光下闪着光,却觉得比年轻时更有力量 —— 平准基金不仅稳住了粮价,更稳住了百姓对新政的信任。
“姐姐,苏敏从西北发来奏报,说西北的粮商最近和八爷党旧部有往来,可能在囤粮,还截了几车运往军屯的粮食。” 丫蛋拿着奏报跑过来,脸上带着担忧。
江兰接过奏报,眉头皱了皱,手指在奏报上轻轻敲击:“让柱子和赵谦(研修班学员,驻凉州)多留意,先查清楚西北粮商的囤粮情况,咱们的平准基金,随时能调到西北去。绝不能让八爷党借粮荒闹事。”
御书房的钟声,仿佛跨越千里,传到了常州。江兰握紧手里的 “平准基金手册”,手册上写着 “民生为本,丰歉相济” 八个字,这是她特意加的。她心里默念:“再拼一年,等美洲的新作物种子回来,等平准基金覆盖全国,我就能放心退休了 —— 到时候,我要看着每一个百姓,在灾年也能吃得上饭,在丰年也能笑得出来。”
粮工们翻粮的声音,夹杂着远处农户的笑声和玉米苗生长的 “沙沙” 声,在常州的暮色里回荡。江兰知道,平准基金只是新政的又一块基石,只要民生的根基稳了,大清的改革,就能一直走下去,走得更远、更稳。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