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52章 应对水患的 “系统工程”

第352章 应对水患的 “系统工程”(2 / 2)

有了王二柱带头,灾民们纷纷围了过来。张桂兰也拄着一根木棍走过来,颤巍巍地说:“俺老婆子没力气清淤,能不能去种树?俺年轻时种过庄稼,懂怎么浇水。” 丫蛋连忙点头,给她登记上 “植树组”,还特意在工时卡上标注 “可减半工时,照常发粮”。

与此同时,大宝正带着瑞祥号的伙计们,从广州往郑州运送治水物资。三十辆马车,装着五千把铁锹、两千个竹筐和十万斤玉米饼,还有从江南调运的柳树苗。行至郑州东河桥时,桥身已被洪水冲垮一半,只剩下几根断裂的木梁。大宝跳下车,看着湍急的水流,咬了咬牙:“不能等!灾民们还等着呢!” 他让伙计们找来木板,搭在断裂的桥面上,再用绳索将马车固定在桥的石墩上,几个人一组,扛着铁锹和竹筐,蹚着齐腰深的洪水慢慢挪过去。水流湍急,有个伙计脚下一滑,差点被冲走,大宝眼疾手快,伸手抓住他的衣领,才稳住身形。“小心点!” 他大声喊着,额头上的汗混着雨水往下淌 —— 他知道,多耽误一刻,就可能多一个灾民饿肚子。

治水工程很快就开工了。清淤组的灾民们拿着铁锹,在河道里一字排开,一锹一锹地挖着泥沙,再装进竹筐里,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扛上岸。王二柱力气大,一次能扛两个竹筐,竹筐上的绳子勒得他肩膀发红,却没喊一声累。休息时,他坐在堤岸上,从怀里掏出一块用布包着的麦芽糖,掰了一半递给阿牛,看着孩子甜甜的笑脸,心里默念:“娃娘,你放心,俺一定把娃养大,把家建好。”

加固组的灾民们则在堤岸上忙碌着。江兰教他们 “石土混合法”:先在堤岸外侧砌上从采石场调来的青石板,石板之间用糯米灰浆勾缝,防止渗水;内侧填上夯实的黄土,每层土都要踩十遍,直到用铁钎插进去只留个尖儿才算合格。“堤顶还要修一道防洪沟,宽两尺,深一尺。” 江兰一边说,一边带头踩在黄土上,她的布靴很快就沾满了泥,却依旧走得稳健,“下雨的时候,雨水能顺着沟排走,不会泡软堤岸。”

植树组的张桂兰和其他老婆婆、妇女们,则在沿岸种柳树。秋杏教她们 “扦插法”:把两尺长的柳树枝截断,下端削成斜面,埋进土里一半,再浇上足量的水。“这柳树耐旱,成活率高,根系能扎进土里一丈深,能把泥土牢牢固住。” 秋杏一边示范,一边给张桂兰递树枝,“等树长起来,夏天能遮凉,洪水来了还能挡一挡。” 张桂兰小心翼翼地把树枝埋进土里,拍实周围的泥土,轻声说:“好好长,等你长粗了,俺儿子在地下也能安心。”

江石头派来的三十名京营士兵也没闲着。他们分成三组,一组守在物资仓库,防止有人哄抢粮食和工具;一组驾着木筏在洪水里巡逻,救起了五个落水的灾民,还捞起了不少漂浮的粮食;一组则在窝棚区维持秩序,刘三再次造谣时,士兵们当场把他控制住,从他身上搜出了伪造合同的底稿,还有李大人写给的他密信,信上写着 “务必阻挠治水,以待祭河神之机”。

十几天后,河道里的泥沙清出去了不少,洪水渐渐退回到河道里,露出了湿润的河床。新筑的堤岸又高又结实,青石板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防洪沟里的雨水顺着地势流进河道,没有一点淤积。沿岸的柳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微风一吹,枝条轻轻摇曳,像是在向灾民们招手。

王二柱拿着这十天赚的五十文银,去城郊的粮铺买了二十斤玉米面,又给阿牛买了一双新布鞋和一块麦芽糖。他站在自己被冲垮的家门前,看着不远处新修的堤岸,心里踏实多了:“以后再也不怕洪水淹家了。” 张桂兰种的柳树也活了大半,她每天都会去浇水,看着嫩绿的枝条,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可李大人还不死心,他又给胤禛递了奏报,说 “洪水退去乃是祭河神的诚意感动上天,与治水无关”,还请求派钦天监去郑州设坛。可这次,再也没人附和他了 —— 郑州知府周大人送来的奏报里,附了小宝用西洋相机拍摄的照片:新筑的堤岸、成活的柳树、灾民们重建家园的场景,还有算术生统计的 “治水成效表”:清淤十五万立方米,加固堤岸三十丈,种植柳树五千棵,成活率八十五 %,灾民人均收入五十文,无一人再信 “天怒” 谣言。

胤禛看着奏报和照片,欣慰地笑了:“兰丫头,你又立了大功!这‘三位一体’的治水法子,不仅治了水,还赈了灾,堵住了悠悠众口。” 他当即下旨,将李大人降职为县丞,派往郑州参与后续的护堤工作,又拨三万两银,用于灾民重建家园和柳树养护。

江兰站在御书房里,望着窗外放晴的天空,心里满是踏实:“皇上,治水和推新政一样,靠的不是迷信,是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只要让百姓看到好处,他们自然会支持新政。”

几天后,江兰奏请胤禛,把治水剩下的两千把铁锹、一千个竹筐和一千棵柳树苗,都拨给了美洲探路队。“铁锹和竹筐能让探路队在海外拓荒,柳树苗可以试种在美洲的河岸上,帮他们固土。” 她说。大宝接到消息后,立刻调整了探路船的货舱,预留出空间装这些工具,还特意在竹筐上刷了防水漆,防止海上受潮。

江兰则开始筹备下一步的计划 —— 她收到了江柱子从西北发来的密报,说八爷党旧部在西北借郑州水患煽动边民,称 “新政不治水,只会害民”。“开春后,得派秋杏带着医疗队去西北。” 她对丫蛋说,“既给边民治病,也推咱们的耐寒作物,让他们看看新政的好处。” 丫蛋点点头,手里拿着给西北边民准备的 “蒙汉双语种植手册”,上面印着小宝画的玉米和番薯种植图,还有秋杏写的 “冻伤护理小贴士”。

夕阳落在紫禁城的角楼上,金色的光洒在江兰的身上。她知道,应对郑州水患只是新政路上的一个小难关,以后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她心里装着百姓,手里握着实实在在的办法,就没有闯不过去的坎。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