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51章 财政透明化的 “玻璃账本”

第351章 财政透明化的 “玻璃账本”(1 / 2)

雍正四十六年夏的郑州,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拍打着刚修半年的堤坝,溅起的水花浸湿了岸边王二柱的粗布裤脚。他蹲在堤坝上,指尖划过裂缝里渗出的黄水,那水混着泥浆,把他的指甲染得发黄。手里攥着的 “摊派税单” 皱得快散架,上面 “黄河河工额外税银 2 两” 的字迹被汗水浸得模糊 —— 这 2 两银,是他卖了半车玉米凑的,原以为能换个结实堤坝,可如今看着这漏得能塞进手指的裂缝,心里的火气直往上窜。

“税银缴了,堤坝还是漏,这钱怕是被当官的贪了!” 王二柱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往瑞祥号郑州分铺走。分铺掌柜是他远房表哥,前阵子还说 “江大人在京城推新政,百姓的话能传到御前”,他得去试试 —— 就算没用,也得讨个说法。

此时的京城户部,正被河工的事搅得鸡飞狗跳。工部尚书魏大人捧着一本烫金封皮的奏本,往案上一放,声音震得烛火都晃:“黄河郑州段河工关乎民生!上个月暴雨冲垮了三里堤坝,若不赶紧拨款 50 万两抢修,汛期一来,郑州百姓就得淹在水里!臣请陛下尽快准奏,迟则恐生溃堤之祸!”

户部侍郎赵大人推了推眼镜,从袖中取出一本账册,语气沉稳:“魏大人,50 万两不是小数目。按新政规矩,大额支出需附物料采购明细、工匠名册,也好让户部核账 —— 比如石料买了多少方、每方多少钱,工匠雇了多少人、每人月饷多少,这些都得写清楚。”

“核账?” 魏大人冷笑一声,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瞥了赵大人一眼,那眼神像是在看个不懂事的孩子,“赵大人怕是忘了,财政乃朝廷机密!四柱清册(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乃太祖爷定的祖制,只许朝廷重臣查阅,岂能随意示人?百姓懂什么记账?他们只知道缴银子,问东问西只会添乱,你这是想泄露朝廷机密吗?”

胤禛坐在龙椅上,手指在案上轻轻敲着,发出 “笃笃” 的声响。他听力不如从前,却把两人的争执听得真切。工部河工这几年超支严重,去年江南河工报了 80 万两,今年郑州又要 50 万两,可每次要查账,都被 “祖制”“机密” 挡回来。他抬眼看向侍立一旁的江兰,眼神里带着询问 —— 这几年新政破了不少难题,或许她有办法。

江兰上前一步,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户部旧账,书页上用红笔圈出了几处刺眼的数字:“皇上,臣女查了近三年工部河工账,发现超支总额达 120 万两,可每一笔支出都没附采购单、领银单。郑州百姓王二柱,为缴 2 两额外河工税,卖了半车玉米,可堤坝还是漏水;还有江南农户李老栓,去年被摊派 1 两税银,至今没见河工修到他家村外 —— 这不是‘民生工程’,是借着河工名义的‘贪腐工程’。”

“那你说,该怎么查?总不能真把朝廷账本给百姓看吧?” 胤禛问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

“臣女倒有个法子,叫‘玻璃账本’。” 江兰递上早已拟好的方案,展开在御案上,“以四柱清册为框架,嵌入复式记账法,每一笔收支都记‘借方 \/ 贷方’,再附上三重凭证 —— 采购单要盖商家印,领银单要工匠按手印,验收单要地方官和百姓代表签字;然后用西洋玻璃做个账本架,放在户部外墙,每月更新,让百姓随时看、随时查。这样既不违祖制,又能让财政透明,百姓看得明白,才会愿意缴税。”

魏大人立刻跳出来反对,袖子甩得呼呼响:“玻璃乃西洋玩意儿,岂能用于朝廷账本?传出去让人笑话大清没规矩!再说百姓懂什么复式记账?他们只会看个热闹,一旦有不懂的就瞎起哄,到时候河工没修成,倒先闹出民变!”

“百姓或许不懂记账法,但他们懂‘实惠’。” 江兰反驳道,声音不高却很坚定,“郑州百姓知道石料多少钱一方,江南百姓知道雇个工匠要多少工钱,他们的眼睛就是最好的监督。比如郑州石料市价 30 两一方,若账本上写 50 两,百姓一看就知道有问题,这比咱们派多少官去查都管用。”

胤禛盯着方案上的 “玻璃账本” 示意图,沉默片刻,终是拍板:“就按你说的办!户部、工部必须配合,半月内把‘玻璃账本’立起来,若有推诿扯皮的,朕唯他们是问!”

消息传到江家,一家人立刻动了起来。大宝刚从广州回来,晒得黝黑的脸上还带着海风的痕迹,听说要调西洋玻璃,当天就去了瑞祥号广州分铺的物资库。这些玻璃原本是给美洲探路船装货舱窗户的,1.5 寸厚,耐得住海上的风浪和盐雾。大宝特意跟工匠交代:“做成橱窗式的,框架用熟铁,刷三层防锈漆,底部得装排水槽,京城夏天雨水多,别把账本泡坏了。” 工匠们连夜赶工,还在框架上刻了 “大清户部” 四个字,显得庄重。

小宝则忙着设计账本格式。他在兰馨学院教了五年算术,对数字格外敏感。他把 “四柱清册” 和复式记账结合起来,画了一张大大的示意图:左侧分四栏,写着 “旧管(上月结余:150 万两)、新收(本月税收:80 万两)、开除(本月支出:60 万两)、实在(本月结余:170 万两)”;右侧对应每一笔 “开除”,都写着 “借方:部门名称,贷方:支出用途 + 金额”,比如 “借方:工部,贷方:黄河河工石料采购(10 万两)”,旁边还注着 “凭证存户部东库第 3 柜,可查原件”。为了让百姓好懂,他还编了句《记账口诀》,用大字写在示意图下方:“旧管加新收,开除减实在,借方差一分,凭证查明白”,连不识字的百姓听两遍也能记住。

丫蛋则驻在了户部,教吏员们填凭证。她做了二十多年民生事务,最懂怎么把事情办得周全。她拿着一张空白的采购单,逐字逐句地教:“不能只写‘石料 1000 方,银 5 万两’,得写清楚‘石料种类:黄河沿岸青石,数量:1000 方,单价:50 两 \/ 方,总价:5 万两,采购商家:郑州顺昌号,商家印章:□□□□’,少一项都不行。” 她还特意从郑州请了王二柱和另外两个百姓,作为 “河工验收代表”,教他们怎么查石料的数量(用方尺量,长 x 宽 x 高算体积)、怎么看工匠是不是真上工(核对工匠名册和每日签到簿)。王二柱学得认真,还把要点记在烟纸上,说 “回去要跟乡亲们讲,让大家都知道怎么查账”。

江王氏也没闲着,听说算术生们要在户部值班,每天要接待百姓咨询,特意带着织坊的伙计做了二十顶 “防蚊纱帽”。京城夏天蚊子多,算术生们在户外答疑,常被蚊子咬得满手包。纱帽用细竹篾做架,蒙上轻薄的纱布,还绣了朵小小的兰花,既实用又好看。丫蛋把纱帽送到户部时,算术生们都高兴坏了,戴上后笑着说:“江奶奶做的纱帽,比宫里的还舒服!”

半个月后,户部外墙的 “玻璃账本” 正式启用。透明的玻璃橱窗有一人多高,里面的防水纸账本页上,用不同颜色的字记着收支:黑字是税收(如 “江南盐税:15 万两”),绿字是民生支出(如 “兰馨医馆药品采购:5 万两”),蓝字是工程支出(如 “黄河河工:20 万两”),每一笔都清清楚楚。玻璃旁边还贴了小宝画的示意图和蒙古文注释,方便蒙古牧民查看。

启用当天,百姓们就围了个水泄不通。王二柱特意从郑州赶来,挤在最前面,指着蓝字的 “黄河河工石料采购 10 万两” 问:“小先生,这石料每方 50 两,是不是太贵了?俺上个月给顺昌号送石料,他们才给 30 两一方啊!”

算术生李青是兰馨学院的优等生,戴着江王氏做的纱帽,立刻从随身的凭证袋里取出顺昌号的采购单,递给王二柱:“大叔,您看,这是顺昌号给工部的单子,上面盖了他们的印,写着每方 50 两,说是‘耐水青石,比普通石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