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退化,咱们试了就知道。” 江兰打断他,转头对策凌说,“明天我带牧民去南坡种试验田,若种子有害,我第一个吃,绝不连累蒙古。”
第二天,江兰带着小宝留下的种植口诀,和牧民一起翻地。漠北的土地冻得硬邦邦,她和牧民一起挥镐头,汗水浸湿了棉袍,却笑着教:“深翻三尺,才能把雪水保住,种子才好发芽。” 策凌悄悄站在远处看着,见江兰累得直捶腰,却还在给牧民示范点播,心里的疑虑渐渐消了。
几日后,江兰从京营士兵处收到江柱子送来的密信 —— 里面是达尔罕与八爷党旧部的联络信,写着 “借灾荒挑蒙古反朝廷,事成后封漠北王”。江兰把信递给策凌,策凌气得手发抖:“我竟信了这奸人的话!” 他立刻派人抓了达尔罕的亲信,押到营地前斩了,对着牧民喊:“江大人是蒙古的朋友,以后谁再挑拨,就是蒙古的敌人!”
清明后十日,漠北的春播如期进行。牧民们在南坡种满了玉米,洼地种满了番薯,江兰和秋杏每天都去田里查看,教牧民 “雪融后浇水,忌正午浇(防烧苗)”。巴图的阿古拉病好后,也跟着去田里拔草,小手里攥着玉米苗,笑得露出豁牙。
三个月后,试验田的玉米长到了一人高,绿油油的叶子在漠北的风里摇晃;番薯藤爬满了洼地,地下结出了拳头大的薯块。牧民们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粮食,围着江兰欢呼,策凌亲自掰下一个玉米棒,煮好后递给江兰:“江大人,你先吃。”
江兰咬了一口,甜糯的玉米汁在嘴里散开,她笑着说:“策凌汗,这玉米能救蒙古的命。”
策凌放下玉米棒,转身对部落首领们说:“编户齐民,咱们签!朝廷待蒙古好,蒙古不能忘恩。”
登记户籍那天,策凌让蒙古官员主导统计 —— 每家报人口、牛羊数,朝廷官员只负责备案,不插手部落事务。巴图家登记时,特意多报了 “玉米 5 亩、番薯 3 亩”,笑着说:“明年要多种,给江大人送些去京城。”
登记结束后,策凌把 16 岁的女儿萨仁拉到江兰面前:“江大人,萨仁想学汉话、学算术,以后帮部落和内地通商,求您带她去兰馨学院。”
萨仁穿着蒙古袍,手里捧着一把自己绣的蒙古刀(刀柄上绣着 “友谊” 二字):“江奶奶,我会好好学,回来教部落的人算收成。”
江兰接过蒙古刀,眼眶有些发热。她从怀里掏出丫蛋准备的 “蒙汉双语预科班” 资料:“萨仁,兰馨学院有蒙古语教习,还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孩子,你不会孤单。”
半个月后,江兰带着驼队返程。策凌率蒙古骑兵送了三十里,还派了 100 峰骆驼帮瑞祥号运漠北皮毛:“这些皮毛换江南的布和茶,再帮我给萨仁带件新棉袍。”
京营士兵护送驼队到张家口时,江石头派来的人已在等候 —— 八爷党旧部想在半路截杀,却被蒙古骑兵和京营士兵联手击退。江兰看着远处的漠北方向,心里满是踏实:“漠北成了北方屏障,新政的北方就稳了。”
回到京城,胤禛亲自在宫门迎接。江兰递上漠北户籍册和作物收成表:“皇上,漠北蒙古愿做新政的北方屏障,萨仁已入兰馨学院,以后蒙汉交流会更顺。”
御书房里,江兰看着《新政成效图》,在漠北的位置添了一根向上的红柱 —— 标注 “玉米亩产 300 斤,户籍登记率 95%,蒙古同盟达成”。她想起漠北的草原,想起巴图家的玉米田,想起萨仁认真学算术的样子,忽然觉得,59 岁自己,还能为新政做很多事。
“姐姐,萨仁给你写了信,说她学了‘牛羊计数法’,帮部落算清了牛羊数量,还教同学们说蒙古语。” 丫蛋拿着信跑进来,脸上满是笑意。
江兰接过信,信上是萨仁歪歪扭扭的汉字:“江奶奶,玉米长得很好,牧民们都有饭吃了,我会好好学,做蒙汉的朋友。”
夕阳落在御书房的窗棂上,金色的光洒在户籍册和信上。江兰知道,漠北同盟只是开始,接下来,她还要等美洲探路队带回玉米种子,还要帮萨仁在兰馨学院建 “蒙汉交流社”,还要让新政的温暖,传到大清的每一个角落。
御书房的钟声缓缓传来,浑厚的声音传遍京城,像是在为这场跨越地域的同盟喝彩,也像是在为新政的下一步,奏响更响亮的序曲。江兰握紧手里的蒙古刀,心里默念:“再拼一年,等新君能稳住这万里江山,我就能放心退休了 —— 到时候,我要去漠北看看,看看巴图家的玉米田,看看萨仁学成后的模样。”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