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49章 改革成效的可视化呈现

第349章 改革成效的可视化呈现(1 / 2)

雍正四十五年冬的京城,第一场雪刚落,寒风裹着雪粒子打在街面上,却没挡住百姓赶集的脚步。菜市口的粮铺前,几个老户正围着掌柜议论:“听说江南又有人说新政不好,说摊丁入亩是变相加税,真的假的?” 掌柜一边称米,一边含糊道:“不好说啊,咱京城日子是好过了,可江南的事,谁知道呢?”

这话被路过的瑞祥号京郊分铺伙计听了去,当晚就报给了江兰。彼时江兰正在兰馨学院的藏书楼里,翻着近半年的新政奏报 —— 无锡的粮食产量、太原的盐税、京郊旗人的收入都在涨,可零星的反对声仍没断:江南的士绅私下传 “新政耗国库”,西北的旧官员说 “火耗归公断地方活路”,连京郊有些没入学堂的旗人,还在跟着念叨 “祖制不能丢”。

“光靠奏报和报纸,还是有人不信。” 江兰合上奏报,指尖在 “百姓认知度 60%” 的统计数字上划过 —— 她比谁都清楚,百姓认的不是文字,是眼里能看见的好处。“得让他们直观看到,改革到底好不好。”

第二日御书房议事,江兰把想法说了出来:“皇上,臣女想让兰馨学院画一套《雍正新政成效图》,用柱状图对比改革前后的税收、粮食产量、百姓收入,贴在京城大街小巷。不认字的百姓看柱子高低,就知道日子有没有变好;认字的看旁边的说明,更能明白新政的好处。”

胤禛皱了皱眉:“柱状图?百姓能看懂吗?”

“能。” 江兰让小宝取来纸笔,小宝绘图功底早已炉火纯青,当场画了两根柱子:一根蓝色,标 “改革前(雍正四十年)”,一根红色,标 “改革后(雍正四十五年)”,旁边写 “无锡粮食亩产:蓝柱 350 斤,红柱 500 斤”。“皇上您看,红柱比蓝柱高一大截,百姓一看就知道‘现在产的粮比以前多’,再配句大白话说明,谁都能懂。”

张廷玉也点头:“这法子好!之前报纸上的文字,老弱妇孺看不懂,这图一看就明白,比说再多道理都管用。”

胤禛终是准了:“就按你说的办,学院的人不够,让你大哥、丫蛋都帮忙,务必把图做好、贴好。”

消息一出,江家上下立刻动了起来。小宝牵头负责绘图,他先把需要对比的数据列了三张表,每张表都对应具体的人和事,生怕笼统的数据没说服力:

第一张是 “粮食与收入表”,选了无锡农户张老栓做例子 —— 雍正四十年,张老栓种 2 亩田,缴丁银 1 两,亩产 350 斤,年余粮 200 斤;雍正四十五年,种 5 亩田(租士绅的地),缴丁银 0.6 两,亩产 500 斤,年余粮 1800 斤。小宝特意把柱子画得悬殊:蓝柱 “余粮 200 斤” 只到红柱 “1800 斤” 的零头,旁边还画了个小图:张老栓捧着满袋的玉米,身后是笑逐颜开的家人。

第二张是 “盐价与民生表”,用了太原王大娘的案例 —— 雍正四十年,盐价 50 文 \/ 斤,王大娘每月买 3 斤盐,花 150 文,占月开销的 30%;雍正四十五年,盐价 35 文 \/ 斤,每月花 105 文,省出的 45 文能买 2 斤麦芽糖。小宝把蓝柱画得粗粗的,红柱细了近一半,旁边配的小图是王大娘给孙子递麦芽糖,孩子笑得眯起眼。

第三张是 “旗人收入表”,选了京郊的阿济格 —— 雍正四十年,阿济格靠旗饷 1.2 两 \/ 月过活,赊米度日,孩子没肉吃;雍正四十五年,入学堂学织布后,月收入 6 两,还了赊账,每月能买 2 斤猪肉。这张图的蓝柱矮得可怜,红柱却直窜上去,小图是阿济格的儿子捧着肉碗,正往嘴里塞。

数据定好,小宝又琢磨细节:柱子用桐油浸过的厚纸画,防水防刮;蓝色柱子刷的是靛蓝染料,红色用的是朱砂,颜色鲜亮,隔着老远都能看见;每张图的尺寸都按 “六尺宽、四尺高” 做,贴在木板上,再用铁钉钉在墙上,防止被风吹倒。

丫蛋则负责 “白话说明” 和版面设计。她最懂百姓的语言,把每张图的说明都改成大白话:“粮食图” 旁写 “张老栓以前种 2 亩田,余粮够吃 2 个月;现在种 5 亩田,余粮够吃 1 年,还能卖钱!”“盐价图” 写 “王大娘以前买盐,每月花的钱能买 3 个馒头;现在省的钱,能给孙子买麦芽糖!”“旗人图” 写 “阿济格以前靠旗饷,孩子饿肚子;现在学织布,每月能买 2 斤肉,孩子再也不哭闹了!”

她还在每张图的角落,加了个 “小问答” 框,比如 “问:为啥红柱比蓝柱高?答:因为摊丁入亩让少缴银,盐政改革让盐价降,旗人学堂让能挣钱!”,都是百姓常问的问题,提前写好答案,省得有人再瞎猜。

江老实和江石头也没闲着。江老实去瑞祥号的仓库,找了二十块厚实的松木,让伙计做成木板,每张图配一块,确保贴上去稳固;江石头则派了十个京营士兵,每天在贴图表的地方巡逻,一是防止有人故意破坏,二是帮百姓解释图上的内容 —— 士兵们都提前背了小宝和丫蛋写的说明,遇到不认字的,就指着柱子说:“你看这红柱子比蓝柱子高,就是现在比以前好!”

数据统计最费功夫,兰馨学院的五十名算术生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个领域:一组去无锡县衙查张老栓的缴税记录和亩产账本,一组去太原的盐政直销点查王大娘的购盐登记,一组去京郊学堂查阿济格的收入结算单,还有两组去户部查全国的税收和粮食总产量。算术生们带着算盘和账本,跑了整整十天,才把所有数据核对清楚,确保每一根柱子的高度,都和真实数据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