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48章 八旗改革的 “温水煮青蛙”

第348章 八旗改革的 “温水煮青蛙”(1 / 2)

雍正四十五年秋末的京郊,寒风卷着枯草,刮过镶白旗阿济格家的破院。土坯房的窗户糊着旧纸,被风吹得哗哗响,屋里三个孩子围着灶台哭:“爹,我要吃肉,我饿……”

阿济格坐在炕沿上,手里攥着刚领的 1.2 两旗饷银,指节泛白。这银子要还赊米的账、给孩子买冬衣补丁布,连买半斤猪肉的钱都不够。他祖上曾是骁骑校,可到他这代,八旗子弟早没了习武的锐气,只剩 “不事生产” 的祖训 —— 街坊劝他去瑞祥号分铺当帮工,他却红着脸拒绝:“我是旗人,岂能做伺候人的匠人?”

这样的日子,在京郊八旗聚居区不是少数。瑞祥号京郊分铺的掌柜,每月要给旗人赊出近百两银子的米粮,他在给江兰的密报里写:“旗人饿肚子却不敢做工,有的甚至卖了祖传的兵器换粮,再这么下去,怕是要出乱子。”

御书房里,胤禛看着密报,眉头拧成了疙瘩。手指抚过 “每月耗旗饷 120 万两” 的字样,语气沉重:“20 万旗人,半数穷得活不下去,可一提让他们学手艺,就拿祖制当挡箭牌。那尔苏,你是镶黄旗都统,你说怎么办?”

那尔苏今年六十岁,穿着镶黄旗都统的朝服,腰杆挺得笔直:“皇上,旗人本是马背上的民族,当习武守边疆,岂能做织布、打铁的匠人?这要是传出去,不仅丢八旗的脸,还会让汉人笑话咱们没骨气!依臣看,不如加拨旗饷,好歹保住旗人的体面。”

“加拨旗饷?国库每月要支应新政、探路队,哪还有余钱?” 胤禛叹了口气,目光落在一直没说话的江兰身上,“兰丫头,你有什么主意?”

江兰站起身,手里捧着一份 “八旗生计调研表”—— 是她让瑞祥号分铺掌柜做的,上面记着阿济格、额尔敦等旗人的家境,还有 “旗人愿学手艺却怕丢面子” 的调研结果。“皇上,硬推改革只会激变,不如用‘温水煮青蛙’的法子 —— 在京郊设‘旗人技艺传习所’,不叫‘工坊’,保旗人面子;教织布、铁匠这些实用手艺,瑞祥号包销产品,保他们收入比旗饷高;先试点 500 人,做得好再推广,旗人自然愿意来。”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爹江老实,早年就是靠织布起家,瑞祥号的织布手艺他最熟,能去教;大哥江石头京营有闲置营房,能改造成学堂;大宝负责瑞祥号包销,渠道现成,不用额外费心。”

胤禛眼睛一亮:“这法子好!既不碰祖制的硬茬,又能让旗人挣到钱。就按你说的办,学堂的事,全交给你统筹。”

消息传到江家,一家人立刻动了起来。江石头虽说已六十五岁,却仍骑着马去京营调场地 —— 选了京郊一处闲置的营房,三进的院子,正好改造成学堂。他让人把前院改成授课室,中院分织布、铁匠两个工坊,后院做成品堆放区,还特意嘱咐工匠:“织布工坊要靠窗,采光好;铁匠工坊得砌排烟管道,别呛着旗人。”

小宝负责画布局图,他绘图时连细节都考虑到:织布工坊里,20 台脚踏织布机按 “两排十台” 摆放,中间留宽道,方便江老实走动教学;铁匠工坊里,10 个打铁炉按 “圆形” 排列,炉边放着兰馨医馆送来的烫伤膏、麻布,还画了 “安全警示图”,标着 “打铁时戴手套”“远离炉口”。

江老实更是提前半月就开始准备,他从瑞祥号仓库翻出珍藏的 “改良脚踏织布机” 图纸,还编了《织布入门口诀》:“脚踏三回梭过一,线齐布平色不移;左手牵线右手送,缠枝莲纹不难成。” 他怕旗人学不会,还请瑞祥号的老织布匠张婶帮忙 —— 张婶织了三十年布,最会教新手,她把织布步骤拆成 “踩踏板、穿梭子、拉经线” 三步,连手脚不协调的人都能慢慢学会。

丫蛋则负责学堂的 “软细节”。她最懂怎么照顾人的情绪,编《学堂守则》时,特意把 “学手艺不丢人” 写在第一条,还设计了 “学习进度表”:每学会一项手艺,就在表上画个红 “√”,旁边写着 “你真棒!”。她还给学堂做了校服 —— 淡青色的长衫,胸前绣着 “八旗技艺” 四个字,料子用的是瑞祥号中等棉布,比普通匠人穿的粗布好,旗人穿上既有体面,又不会觉得和汉人匠人没区别。

动员旗人入学时,江兰亲自去了京郊八旗聚居区。她先找到阿济格,手里拿着一张 “收入测算表”:“阿济格,你听我说,学织布三个月,就能独立织出合格的布。瑞祥号包销,1 匹布 2 两银,你一个月织 3 匹,就是 6 两银,比你 1.2 两的旗饷多 5 倍。到时候,你能给孩子买肉,还能换件新冬衣,不比现在赊米强?”

阿济格看着表上的 “6 两银”,又听着屋里孩子的哭声,眼圈红了,却还是犹豫:“可…… 可我是旗人,织布拉低身份……”

“身份能当饭吃吗?” 江兰拉着他去瑞祥号京郊分铺,指着货架上的布,“你看这些布,都是汉人织的,1 匹卖 3 两银,买布的人谁会说织布的人没身份?你织的布,上面会绣‘八旗技艺’的标,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旗人织的,只会佩服你有本事,不会笑话你。”

旁边的额尔敦也动了心。额尔敦三十岁,家里有个生病的老母亲,靠每月 1 两旗饷,连中药都买不起。他拽了拽阿济格的袖子:“阿济格,我去学铁匠,李师傅说学会了打农具,农户抢着要,一个月能挣 7 两银,我想给娘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