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45章 改革的 “缓冲带”,退休制度

第345章 改革的 “缓冲带”,退休制度(2 / 2)

刘大人见张大人退休后过得如此体面,心里也犯了嘀咕。丫蛋听说后,特意带着兰馨学院的课程表,去了刘大人府上。她今年四十四岁,说话温和却有条理,给刘大人一一讲解:“刘大人,您看这‘新政实务课’,是张廷玉大人亲自教,教的都是摊丁入亩、火耗改革的核算方法,令郎刘轩要是学了,以后不管是当县学教习,还是去分铺当账房,都不会因为不懂新政被排挤。上个月入学的李大人之子,现在都能帮着算无锡的土地账了。”

丫蛋还带刘大人去了兰馨学院。站在商科教室外,刘大人看到自己的儿子刘轩,正和几个寒门子弟一起,围着小宝画的 “火耗核算图” 讨论,脸上满是认真。课后,刘轩跑过来对刘大人说:“爹,这里的课比家里请的先生讲得有用多了,以后我想跟着大宝先生去广州,看看海外贸易是怎么回事。”

刘大人看着儿子眼里的光,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想做番实事,却被旧制束缚了一辈子。第二天,他也递了退休折,胤禛同样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有了张大人和刘大人的带头,剩下的十八名老臣也纷纷主动退休。半个月内,二十个重要职位全空了出来,胤禛按江兰的建议,把陈默升为无锡知府,吴青调为户部主事,还有十八名在科场中表现优异的寒门进士,也被派到了地方要职上。

陈默到任无锡后,立刻推行 “番薯玉米套种”,还请小宝画了 “套种间距图”,教农户 “一亩地种四百株番薯、两百株玉米,亩产比单种多收三百斤”。三个月后,无锡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增了一成,农户们提着新收的玉米,去知府衙门给陈默送 “为民做主” 的匾额。

吴青在户部,推动 “火耗银反哺民生”—— 把每月入库的火耗银,拿出三成用于乡村医馆建设,还从兰馨医馆调了二十名护士,去太原、济南的乡村坐诊。太原的张老栓,之前看病要走五十里路,现在村里就有医馆,他笑着对护士说:“现在不仅不用多缴火耗,看病也方便了,这新政真是说到了百姓心坎里。”

退休后的张大人,日子过得格外惬意。每天早上,他都会在院子里打打太极,上午教孙子算算术,下午就去茶馆和其他退休老臣聊天,再也不用为新政的事烦心。他的儿子张启,在兰馨学院商科学习半年后,跟着大宝去了广州分铺,第一次独立谈成了一笔 “丝绸换羊毛” 的生意,回来兴奋地对张大人说:“爹,我现在能算清贸易账了,比您当年管户部账还厉害!”

刘大人的儿子刘轩,在外交班学习了三个月,就跟着女外交官张书瑶去了长崎,帮忙核对人参货单。回来后,他给刘大人讲起在长崎的见闻:“那里的商人都很佩服大清的新政,还问咱们的玉米种什么时候能传到日本。” 刘大人听着,心里满是自豪 —— 他以前总觉得新政会毁了旧制,现在才明白,新政是让大清变得更好了。

江兰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踏实。她站在兰馨学院的操场上,看着老臣子弟和寒门子弟一起,在阳光下练习算术,远处传来大宝和小宝讨论美洲探路队的声音 —— 大宝已经准备好了探路船的物资,小宝正在优化航线图,就等着朝廷批下最后一笔火耗银。

“姐姐,陈默送来奏报,无锡的摊丁入亩深化方案推行得很顺利,今年的税收预计能再增一成。” 丫蛋拿着奏报跑过来,脸上满是笑意。

江兰接过奏报,看着上面 “百姓安乐,新政畅通” 的字样,忽然想起自己刚穿越过来的时候。那时她还是个十六岁的包衣丫头,连粗布衣裳都穿不起,现在却能帮着胤禛,用一份退休制度,化解了老臣的抵触,让新政得以推进。

“明年我就六十岁了。” 江兰轻声说,“等美洲探路队回来了,新君能稳住新政,我也该退休了,像大哥一样,在家教教孩子算术,看看瑞祥号的分铺,也挺好。”

丫蛋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那我也陪姐姐一起,到时候咱们在院子里种点玉米,尝尝美洲来的新粮种。”

夕阳落在紫禁城的角楼上,金色的光洒在江兰的墨色布袍上。御书房的钟声缓缓传来,像是在为这场成功的制度改革喝彩,也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美洲征途,奏响序曲。江兰知道,退休制度只是新政的 “缓冲带”,接下来,她还要陪着大宝、小宝,看着探路队带回玉米种子,看着改革派在地方扎稳脚跟,直到大清的百姓都能吃饱、穿暖、有出路,她才能真正放下肩上的担子。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