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45章 改革的 “缓冲带”,退休制度

第345章 改革的 “缓冲带”,退休制度(1 / 2)

雍正四十五年春的京城,御书房外的海棠刚开了半树,殿内却透着一股凝滞的气氛。户部尚书张大人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慢悠悠地翻着,对桌案上陈默递来的 “无锡摊丁入亩深化方案” 视而不见 —— 这份方案已在他这里压了半个月,理由是 “需核查旧账,不可冒进”。

“张大人,无锡农户等着套种玉米的政策,再拖下去,就误了农时了。” 陈默今年三十岁,刚从无锡县令升为知府,眉宇间满是急切。他身后的吴青也附和:“火耗银反哺民生的建议,若能早批,太原的乡村医馆下个月就能开三家,百姓看病就不用跑几十里了。”

张大人放下账册,端起茶碗抿了一口,语气带着几分敷衍:“年轻人急什么?新政推行哪能一蹴而就?等老夫查完万历年间的摊丁旧例,自然会批。”

这一幕被侍立在旁的江兰看在眼里。她今年五十九岁,鬓边银丝已多过黑发,却仍保持着每日到御书房协助理政的习惯。科场整顿虽扫清了舞弊官员,可朝堂上二十余名年满六十岁的守旧老臣,却像一块巨石,挡在新政前面 —— 户部尚书张大人六十二岁,礼部尚书刘大人六十一岁,还有十余名地方督抚,都是 “祖制不可改” 的拥护者,占着职位不干活,还处处给改革派使绊子。

散朝后,江兰留了下来,递给胤禛一份 “新政官员名录”:“皇上,现在地方官中,改革派只占三成,剩下的要么是老臣亲信,要么怕得罪老臣不敢做事。无锡、太原这样的试点,全靠陈默、吴青撑着,再这么下去,新政难推进啊。”

胤禛叹了口气,手指在名录上划过:“朕何尝不知道?可这些老臣,跟着朕几十年,有的还是开国功臣之后,硬革职,会寒了人心。”

“臣女倒有个法子,既能让老臣体面退休,又能给改革派腾位置。” 江兰递上早已拟好的 “提前退休制” 方案,“年满六十岁的官员,若主动退休,可领原俸禄的七成,还能让一个子弟优先入兰馨学院,学算术、商科这些实用本事,毕业后优先安排差事。这样老臣没了后顾之忧,自然愿意让贤。”

胤禛眼睛一亮,接过方案细看:“七成俸禄…… 张大人原年俸两百两,退休后就是一百四十两,足够他全家生活了;子弟入兰馨学院,也解决了他们最担心的‘家族失势’问题。这法子好,柔中带刚。”

可方案刚在朝堂上提出,就遭到了张大人的强烈反对。他猛地拍了下案:“江大人这是要赶老臣走!退休了没了实权,还得靠七成俸禄过日子,朝廷怎能如此薄待老臣?”

礼部尚书刘大人也站出来:“子弟入学当凭真才实学,靠父辈的功劳走后门,岂不是坏了科举规矩?以后谁还会用心读书?”

江兰早有准备,她看向站在殿角的江石头 —— 江石头今年六十五岁,虽仍是世袭轻都蔚,却已主动把军权交给副手,只领七成俸禄,平日里在京营教年轻士兵操练。“臣兄江石头,今年六十五岁,主动让出实权,领七成俸禄,日子过得安稳;他的小儿子小宝,当年就是凭自己的算术本事入兰馨学院,现在成了绘图教习,负责美洲探路队的航线图绘制,从没靠过父辈的特权。”

她又让小宝递上一份 “支出测算表”:“按二十名老臣退休算,国库每年能节省一千一百四十两俸禄,而陈默、吴青这些改革派上位后,无锡、太原的税收预计能增两成,半年就能多收五万两,远超节省的俸禄。老臣们退休后,既不用再操心政务,又能让子弟学新政本事,何乐而不为?”

张廷玉也站出来附和:“老臣退休后有俸禄、有荣誉,子弟有出路,这是朝廷的恩典。当年圣祖爷推行新政,也给老臣留了体面,现在这么做,正是延续圣祖爷的仁政。”

张大人沉默了 —— 他私下里确实担心退休后没了俸禄,家里十几口人没法生活,儿子张启连《算术进阶》都读不懂,以后怕是连个差事都找不到。散朝后,江兰让瑞祥号分铺掌柜赵六,给张大人送了一套兰馨学院的商科课程表,上面详细写着 “丝绸贸易核算”“土地流转账法”“外邦语言基础” 等课程,还附了一张纸条:“令郎若入商科,可随大宝考察广州分铺,学习海外贸易实务,毕业后可任瑞祥号分铺掌柜,比在京里当闲差更有前途。”

张大人拿着课程表,翻到 “广州分铺” 那一页,想起去年去广州考察时,看到瑞祥号分铺掌柜穿着体面的绸缎袍,跟荷兰商谈笑风生,心里渐渐动了。他又算了算退休后的俸禄 —— 一百四十两,足够家里雇两个仆人,还能每年给夫人添两件新衣裳,比现在天天被改革派催着批奏报省心多了。

三天后,张大人主动递了退休折。胤禛大喜,不仅准了他的请求,还赐了一幅御笔 “松鹤延年图”,特许他 “紫禁城骑马”,逢年过节还能入宫参加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