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43章 火耗归公的技术改良

第343章 火耗归公的技术改良(2 / 2)

“定额之外,所有超额火耗必须逐笔登记,每月上交国库。” 江兰在定额表末尾加了监督条款,“地方官若私吞超额火耗超十两,立刻革职查办;超百两的,抄家流放。”

可光有制度还不够,得有人会算、会监督。江兰从兰馨学院的算术班选了五十名优等生,其中二十名是女子商科的学生,她们算贸易账经验丰富,对数字敏感。丫蛋负责培训这些算术生的 “政务礼仪”,教她们 “跟地方官沟通时,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越权,比如发现火耗超额,先看账本,再找银作局核对,最后才上报”。

培训课设在兰馨学院的大教室,江兰亲自授课。她拿着山西赵老栓的案例,在黑板上写:“赵老栓缴银 2 两,山西定额 5%,应收火耗 0.1 两;之前地方官收 0.4 两,超额 0.3 两,其中 0.05 两是合理浮动(运输微量损耗),剩下 0.25 两必须上交国库,还要把多收的 0.3 两退给赵老栓。”

算术生们分组演练,用的都是各地的真实案例:山东某县缴银 100 两,定额 6%,应收火耗 6 两,地方官收了 15 两,需退 9 两并上交 8.5 两;云南某县缴银 50 两,定额 7%,应收 3.5 两,地方官收了 8 两,需退 4.5 两并上交 4 两。一开始还有学生算错,江兰就让小宝用银块做教具,现场演示 “2 两银熔后剩 1.9 两,火耗 0.1 两”,直观又好懂。

考核通过后,五十名算术生分成十组,由李师傅带着,分赴各省。去山西的那组,刚到太原就遇到了王知府的刁难:“你们这些毛孩子,懂什么火耗?别在这瞎搅和!”

算术生里的女子商科学生林晓却不慌,拿出《火耗定额表》和新炉的损耗报告:“王大人,太原银作局用新炉熔银,损耗稳定在 5%,这是昨天的熔银记录;按定额表,山西应收 5% 火耗,您之前收 20%,超额 15%,这部分得上交国库。不过朝廷有规定,地方官按定额收火耗,可留 5% 的办公银,比您私吞的还安稳,您何必担风险?”

王知府看着记录上的 “5% 损耗”,又算了算办公银,终是松了口:“行,就按你们说的办,不过得帮我教衙役们算火耗。”

三个月后,户部送来的报表让胤禛笑开了颜:“火耗流失从每月 8 万两降到 1 万两,入库的火耗银比去年多了 50 万两!太原、济南这些之前火耗最高的地方,现在都按定额收,百姓缴银的积极性也高了,冬税收缴率达 95%!”

江兰收到太原分铺的信,里面说赵老栓第二次缴银时,火耗只收了 0.1 两,他还特意去瑞祥号道谢,说 “今年不用卖粮了,还能给孙子买块麦芽糖”。信里还附了一张赵老栓孙子拿着麦芽糖的画,是分铺的伙计画的,孩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此时的广州码头,大宝正指挥伙计给探路船装物资 —— 江兰奏请将新增的火耗银拨出 30 万两,用于打造探路船的补给舱,还加了两台小型标准化熔银炉,“万一在海外收到碎银,能熔成大块,减少损耗”。小宝则在旁边核对航线图,在 “好望角” 旁又加了个备注:“带硝酸,检测海外银纯度”。

江兰站在兰馨学院的算术教室外,听着里面传来的讲课声 —— 林晓正在教新入学的算术生算火耗,用的还是赵老栓的案例。她想起自己穿越过来的四十三年,从 16 岁包衣丫头到现在,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为了让百姓能少受点苦,能踏实过日子。

“姐姐,天凉了,该回了。” 丫蛋拿着件厚棉袄走过来,给江兰披上,“娘让我给您带了刚做的芝麻馕,说您在银作局忙的时候,能垫垫肚子。”

江兰接过棉袄,里面还带着江王氏手作的温度。她望向远处的紫禁城,钟声正缓缓传来,像是在为这场成功的改革喝彩。她知道,火耗的问题解决了,可新政还有很多事要做 —— 云南的银纯度检测还得优化,美洲探路队还等着补给,摊丁入亩还得往西北推广。

“明年开春,派小宝去云南看看银纯度检测的事。” 江兰对丫蛋说,“还有,让算术生们每月写份监督报告,别让地方官又耍花样。”

丫蛋点点头,扶着江兰往回走。寒风里,兰馨学院的窗户透出暖黄的光,里面的算术声、笑声,和远处码头的船笛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属于新政的歌。江兰握紧手里的芝麻馕,心里满是踏实 —— 只要还能走,她就会接着为这大清的百姓,把每一个漏洞堵上,把每一条路铺好,直到能放心地把担子交给下一代。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