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外交体系的完善(2 / 2)

小宝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给每种语言的教材画插图:教越南语 “丝绸” 时,画一台织机;教英语 “铜矿” 时,画一座矿山;教法语 “瓷器” 时,画一个青花瓷瓶。学员们都说:“小宝画的图一看就懂,比光看字好记多了!”

翻译馆招生时,又遇到了新问题 —— 不少人觉得 “女子学小语种没用”,报名的人寥寥无几。江兰让张书瑶带着日语组的学员,去广州码头的日本商栈 “实战展示”:学员苏小桃用流利的日语,帮日本商人核对丝绸货单,指出 “货单上的‘十匹’写成了‘九匹’”,避免了商人少收一匹丝绸的损失。日本商人连连称赞:“大清的姑娘日语这么好,以后咱们做生意就方便了!”

围观的百姓和家长们见了,纷纷动心,报名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最后,翻译馆录取了四十名学员,每个语种八人,最小的十五岁,最大的二十岁,大多是沿海人家的女儿,从小就接触过外邦商人,对语言有兴趣。

翻译馆开课那天,科恩、金珠、佐藤等老师都来了。科恩教英语和法语,他把单词编成歌谣,比如 “丝绸(silk)、茶叶(tea),贸易(trade)要公平”,学员们跟着唱,很快就记住了;金珠教朝鲜语,她带着学员们做 “礼仪对话”,比如 “您好(?????)”“谢谢(?????)”,边说边做动作,生动又好记;阮氏教越南语,她还带来了越南的粽子和春卷,让学员们在品尝美食时,记住 “粽子(bánh gio)”“春卷(g?i )” 的说法。

学员们的进步很快。一个月后,越南语组的林阿妹就能跟着娜仁去越南使馆实习,帮陈阿福办货物备案手续。她用越南语跟税吏沟通,清晰地说明 “陈阿福的丝绸是大清官方认证的贸易货,有瑞祥号的凭证”,税吏听了,当场就批了放行文书。陈阿福拿着失而复得的丝绸,对着林阿妹连连作揖:“谢谢你啊姑娘,你这越南语说得比俺还溜!”

章程和翻译馆的成效,很快在外交事务中显现出来。中荷羊毛贸易谈判时,男官负责和荷兰商馆谈关税协定,张书瑶带着英语组的学员,负责和荷兰商人对接 “羊毛 - 丝绸互补方案”—— 大清用丝绸换荷兰的羊毛,荷兰羊毛织成呢子后,再卖回大清,双方利润都能增加两成。谈判只用了一周就达成协议,荷兰商馆的威廉笑着说:“以前和男官谈判,只谈得到关税,现在加上女官,连货物互补的法子都想出来了,太周全了!”

汉城馆的林秀,按章程考核 “民生帮扶优”,续任后更有干劲了。她在汉城开了 “中医课堂”,每周教朝鲜妇女用艾草熏屋子防瘟疫,还编了《简易中医手册(朝鲜文版)》,印了一千册免费发放。朝鲜王妃听说后,特意邀请她进宫,给后宫的嫔妃们讲养生知识,还赠了她一匹上好的高丽布。

三个月后,江兰向胤禛呈上 “体系完善成果表”:《女外交官章程》覆盖 12 名女官(3 人晋阶、5 人续任),处理外交案 68 起(民生类占 70%,无一延误);翻译馆培养学员 40 人(5 语种全覆盖),参与外交协助 23 次;外交 “男女协作率” 从 10% 升至 60%,谈判效率提升 50%,外邦满意度提高 40%。

胤禛看着成果表,笑着对大臣们说:“江兰这丫头,不仅培养出了女外交官,还完善了外交体系 —— 现在男官谈政治、女官谈民生,男女互补,比以前光靠男官单打独斗强多了!传旨,赐翻译馆‘通译育才馆’匾额,赏江兰白银五百两,张书瑶、娜仁各三百两!”

退朝后,江兰站在翻译馆的院子里,看着学员们在槐树下练习对话 —— 日语组的在说贸易术语,越南语组的在模拟货单核对,笑声和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江老实走过来,递上一杯茶:“兰丫头,你这两件事做得好,以后咱们大清和更多外邦打交道,再也不用怕没人懂语言、没人管民生了。”

江兰接过茶,望着远处的兰馨学院,那里挂着 “友邦义助” 的匾额,和翻译馆的 “通译育才馆” 匾额遥遥相对。她知道,这只是外交体系完善的开始 —— 接下来,还要筹备琉球馆、越南馆,培养更多小语种人才,让大清的外交网络,真正做到 “男女互补、语种齐全、民生与政治兼顾”。

晚风渐起,吹起学员们的淡青制服衣角,槐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个越来越完善的外交体系喝彩。江兰想起穿越前的自己,从未想过能在这个时代,为大清搭建起这样一套有温度、有规矩、有活力的外交体系。但现在,她做到了,而且会一直做下去 —— 为了大清的外交更顺畅,为了华人在海外更有依靠,也为了那个男女平等、万国来朝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