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外交体系的完善(1 / 2)

雍正三十五年秋的广州码头,江兰正听着越南华人陈阿福的哭诉。陈阿福攥着皱巴巴的货单,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江姑娘,俺运了三十匹丝绸去顺化,被越南税吏扣了,说‘没办大清官方备案’!俺找了驻越南的男官大人,可他只懂法语,跟越南税吏说话得靠荷兰商人转译,转来转去半个月了,货还在栈房里,再拖下去就要发霉了!”

江兰接过货单,上面的越南文批注潦草难辨 —— 这已是本月收到的第 11 份类似反馈:汉城馆的林秀不知道自己该续任还是卸任,因为没明确任期;长崎馆的小吏抱怨 “女外交官管啥、男官管啥没个准谱”,上次华人租房纠纷,女官和男官都去了,反而互相推诿;还有翻译人才短缺,除了日语、朝鲜语,越南语、荷兰语、法语都没人懂,遇到非日韩外邦,只能靠第三方转译,效率低还容易出错。

“不能再这么无序下去了。” 江兰回到瑞祥号总铺,把张书瑶、娜仁、苏湄等人叫来,桌上摊着厚厚的反馈信,“女外交官要长期做下去,就得有规矩;要和更多外邦打交道,就得有懂小语种的人 —— 咱们得定个《女外交官章程》,再设个翻译馆,把这两件事落地。”

制定章程的日子里,兰馨学院的西院书房夜夜亮着灯。张书瑶先提任期问题:“之前没任期,有的姑娘怕做不久,不敢深入了解当地情况;有的做太久,反而没了干劲。我觉得三年一任正好,做得好可以再续一任,既保经验,又能流动。”

娜仁补充职责划分:“上次和朝鲜男官一起处理贸易纠纷,他管和国王谈关税,我管和商户对接,效率特别高。不如明确女官主民生、文化,男官主政治、军事,交叉协作但不重叠 —— 比如华人维权、中医义诊归咱们,条约签订、边界谈判归男官,这样就不会推诿了。”

苏湄则算了奖惩细则:“立功的得赏,比如帮华人讨回货物、促成贸易,按功劳大小赏银一百到五百两,还能升阶;要是失职,比如没及时处理纠纷导致矛盾激化,就得降职,严重的停训半年。每半年考核一次,让礼部和兰馨学院一起评,公平又靠谱。”

江兰把这些想法整理成《女外交官章程(草案)》,共分 “任期与任免”“职责与分工”“考核与奖惩” 三章,每章都附实例:比如 “任期章” 写 “女外交官任期三年,考核优良者可连任一次,连任期满需轮岗至其他使馆”;“职责章” 标 “民生帮扶含华人租房纠纷、子女入学协助,需在三日内响应”;“奖惩章” 列 “促成十万两以上贸易,赏银三百两,晋‘外交主事’阶”。

章程草案刚拟好,就遇到了阻力。礼部尚书周大人听说后,专程来找江兰:“江姑娘,女外交官能做事就行,何必搞这么复杂的章程?规矩多了,反而束缚手脚。再说,外交历来是男官主导,女官不过是辅助,用不上这么细的条款。”

“周大人,” 江兰拿出陈阿福的案例,“之前没职责划分时,陈阿福的货被扣半个月,就是因为男官觉得‘华人纠纷是小事’,女官又没权限对接越南税吏,互相推托。要是有章程明确‘华人维权归女官负责’,何至于拖这么久?” 她又翻出林秀的续任申请:“林秀在汉城做得好,百姓都夸她,可她不知道能不能续任,只能天天等消息 —— 有了任期条款,她早就能安心规划工作了。”

周大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张廷玉这时也站出来支持:“臣觉得章程很有必要。规矩不是束缚,是保障 —— 保障女外交官知道该做什么、能做多久、做得好有什么奖励,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激得起劲。再说,男女官分工协作,不是女官抢男官的事,是补男官的短板,让外交更周全。”

马齐也补充道:“按户部核算,有了章程后,外交纠纷的处理时间能缩短三成,每年能省下来回交涉的差旅费两千两。翻译馆要是建成,培养出小语种人才,不用再靠第三方转译,还能省一笔转译费,划算得很。”

胤禛看过章程草案后,也点头认可:“就按这个草案办,纳入礼部典章,让所有外交官员都照着执行。翻译馆的事,也交给你统筹,所需银子从外交经费里拨。”

接下来的日子,翻译馆的筹备紧锣密鼓地展开。江老实借着瑞祥号在广州的人脉,找到了兰馨学院旁的一处临街院落 —— 两层小楼,一楼宽敞,正好改造成五个语种教室(日语、朝鲜语、越南语、英语、法语),二楼能做学员宿舍和典籍库。他还让人把院子里的老槐树修剪整齐,树下摆上石桌石凳,供学员休息时练习对话。

江王氏带着织坊的姑娘们,给翻译馆的学员做制服 —— 淡青色的缎面,领口绣着不同的语言符号:日语组绣樱花,朝鲜语组绣金达莱,越南语组绣莲花,既好看又好区分。大嫂则帮着整理考核表格,把 “发音准确度”“贸易术语掌握度”“模拟谈判表现” 都列成打分项,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