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化解外交危机(1 / 2)

雍正三十五年夏的朝鲜汉城,空气里飘着一股焦灼的气息。城南的贫民窟外,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农户围着一棵老槐树,手里攥着生锈的镰刀,正费力地刮着树皮 —— 入春以来,朝鲜半岛连遭暴雨,南部稻田被淹,北部旱灾断粮,粮价从每石五十文疯涨到三百文,普通百姓别说买粮,连树皮、草根都快刮光了。

汉城女子使馆内,娜仁正拿着一份朝鲜朝廷送来的急报,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急报上写着:“东印度公司代表约翰率船队抵仁川,携粮五万石,提出‘借粮换港’—— 愿每年供粮十万石,换仁川港五十年使用权,港内关税由英方代收,朝鲜不得干预英方船只进出。”

“这哪里是借粮,分明是抢港!” 娜仁把急报拍在桌上,对面的金珠也急得眼圈发红:“李相国说,国王陛下已经动摇了 —— 汉城粮库只剩三万石,撑不过十日,若不答应英方,恐怕会出民变。”

娜仁走到窗边,望着使馆外排队领救济粥的百姓 —— 那是使馆从瑞祥号汉城分铺调的应急粮食,每天只能煮两锅稀粥,根本不够分。她想起江兰临行前的叮嘱:“朝鲜是大清的近邻,若英方控制仁川港,等于掐住了大清与朝鲜的海路贸易,还会威胁辽东安全,绝不能让他们得手。”

当天下午,娜仁带着金珠去王宫见李昑。宫殿内,东印度公司的约翰正坐在客座上,手里把玩着一枚银质怀表,语气带着施舍般的傲慢:“国王陛下,五万石粮食已在仁川港等着,只要您签下协议,粮食立刻运到汉城。仁川港不过是个小港口,换朝鲜百姓不挨饿,很划算。”

李昑坐在宝座上,脸色苍白 —— 他看着殿外跪满的求粮大臣,又想起贫民窟里饿死的百姓,手指在协议上犹豫着。娜仁突然上前一步,声音清亮:“陛下,大清愿为朝鲜提供十万石粮食,无任何附加条件,只需朝鲜承诺‘永不将港口、关税权益割让给外邦’!”

约翰猛地转头,盯着娜仁,眼神里满是错愕:“大清?你们有这么多粮食?别是拿空话骗陛下吧!”

“是不是空话,三日后便知。” 娜仁毫不示弱,“大清的粮船已从江南、山东出发,不出三日就会抵达仁川港,比英方的粮食还多一倍,且分文不取,只为两国邦交。”

李昑眼中瞬间燃起希望,可还是有些犹豫:“娜仁姑娘,大清的粮食…… 真能按时到吗?若等不到,汉城就……”

“臣愿以大清女子使馆的名义担保!” 娜仁躬身行礼,“若三日内粮船不到,臣愿留在朝鲜,与百姓共渡难关。”

从王宫出来,娜仁立刻让人备好快马,让瑞祥号的伙计带着她的亲笔信,沿 “汉城 - 义州 - 辽东” 的商路加急送信给江兰。信里详细写了东印度公司的条件、朝鲜的粮荒惨状,最后写道:“仁川港若失,英方必借港驻兵,威胁大清辽东,望速调粮支援!”

这封信走的是瑞祥号的 “加急商道”—— 伙计们骑马换驿,昼夜不停,原本需要七日的路程,只用了四日就送到了北京瑞祥号总铺。

江兰接到信时,正在和江老实核对江南的丝绸贸易账。她快速扫过信上的内容,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东印度公司真是趁火打劫!仁川港是朝鲜最大的海路贸易港,若被他们占了,咱们和朝鲜的人参、丝绸贸易就得看他们脸色,辽东的海防也会受威胁。”

江老实也皱起眉:“十万石粮食不是小数,江南粮库虽有储备,但调运需要时间,还得协调船只、地方官,怕是……”

“时间不等人,必须尽快!” 江兰立刻起身,“爹,您立刻联系瑞祥号江南分铺,让他们从苏州、杭州的粮库调五万石粮食,走运河运到天津;再联系山东分铺,从济南、青岛调五万石,走海路去天津汇合;大宝在广州处理完铜矿事务,正好让他带船队去天津接粮,直接运到仁川港 —— 他熟悉海路,还能协调水师护航。”

安排完调粮,江兰立刻进宫见胤禛。御书房里,胤禛看着娜仁的信,也意识到了危机:“英方想要仁川港,不止是为了贸易,更是想在朝鲜安插据点,以后对付大清就多了个跳板。十万石粮食,国库能出,但调运……”

“臣已让瑞祥号协调分铺调粮,江南五万石、山东五万石,三日后在天津汇合,由大宝带船队运送,十日之内必到仁川港。” 江兰递上早已拟好的调运方案,“瑞祥号有常年运粮的商船,还能请天津水师派三艘战船护航,确保粮食安全。”

张廷玉在一旁补充:“臣觉得可行!瑞祥号的商路遍布南北,调粮比官府更灵活;水师护航能防英方搞鬼,比如拦截粮船。既解朝鲜之困,又守住了仁川港,还能让朝鲜更依赖大清,一举三得。”

胤禛当即拍板:“准奏!国库拨银五万两,补贴瑞祥号的运粮运费;传旨天津水师,派战船护航;让礼部给朝鲜国王写封信,说明大清援粮之意,安抚他的情绪。”

接下来的三日,瑞祥号的调粮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苏州分铺的掌柜带着伙计,连夜打开粮库,雇了两百辆马车,将粮食运往运河码头;杭州分铺则用漕船,沿京杭大运河往天津赶;山东分铺的粮食从青岛港装船,在海面上乘风破浪,直奔天津。

江王氏也没闲着,她带着织坊的姑娘们,赶制了一千件粗布衣裳,又让兰馨医馆的林秀准备了大批预防瘟疫的药材 —— 艾草、苍术、黄连,装了满满三车,让林秀随大宝的船队一起去朝鲜:“饥荒过后容易闹瘟疫,这些药材能帮百姓防着点。”

大嫂则和小宝一起,整理了 “救灾手册”,上面写着 “如何煮稀粥不糊”“如何储存粮食防潮”“瘟疫症状及应对”,用中朝双语写成,准备发给朝鲜的救灾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