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化解外交危机(2 / 2)

第七日,大宝带着十艘粮船、三艘水师战船,在天津港汇合。粮船上装满了麻袋,每个麻袋上都印着 “大清瑞祥号援朝粮” 的字样,格外醒目。大宝站在旗舰 “瑞祥号” 的甲板上,看着满船的粮食,心里满是干劲 —— 他知道,这不仅是粮食,更是守住仁川港、挫败英方图谋的关键。

此时的仁川港,约翰正等着李昑签协议。他听说大清要派粮船来,却根本不信:“大清哪有这么快调十万石粮食?就算有,海上风浪大,粮船也未必能按时到。国王陛下,您再犹豫,汉城的百姓就撑不住了。”

李昑看着殿外越来越多的求粮百姓,心里又开始动摇。就在这时,一名官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陛下!大清的粮船到了!十艘船,满满都是粮食,还有水师战船护航!”

李昑猛地站起来,快步走到宫墙上,往仁川港的方向望去 —— 远处的海面上,十艘挂着大清龙旗的粮船正缓缓驶来,船头的 “瑞祥号” 旗帜格外显眼。他激动得声音都发颤:“真的是大清的粮船!是娜仁姑娘说的粮船!”

约翰也看到了粮船,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没想到大清真的能这么快调运十万石粮食,还派了水师护航,他的 “借粮换港” 计划,彻底泡汤了。

娜仁趁机对李昑说:“陛下,大清的粮食已到,无需再借英方的粮。臣恳请陛下下旨,承诺‘朝鲜永不将港口、关税等权益割让给外邦’,既保朝鲜主权,也让英方断了念想。”

李昑当即同意,下旨昭告全国:“朝鲜与大清世代友好,凡外邦以粮、钱换港口、关税者,一律拒之,永不许议!”

消息传到仁川港,约翰气得狠狠砸了一下船舷,却无可奈何 —— 粮船已到,朝鲜不可能再签他的协议,他只能带着船队,灰溜溜地离开仁川港。

粮食运到汉城后,娜仁和林秀、金珠一起,组织救灾。她们在汉城设了十个救灾点,每个救灾点都有大清的伙计、朝鲜的官员,一起给百姓发粮食、药材、衣裳。林秀每天带着医工们去贫民窟义诊,教百姓用艾草熏屋子防瘟疫;娜仁则和李相国一起,制定 “灾后重建计划”,用大清支援的粮食,雇佣百姓修复被淹的稻田、道路。

汉城的农户朴老汉,一家五口快饿死了,领到粮食后,他捧着沉甸甸的麻袋,跪在救灾点前,对着大清的粮船方向磕了三个头:“谢谢大清!谢谢娜仁姑娘!是你们救了我们全家的命啊!”

这样的场景,在汉城的每个救灾点都能看到。朝鲜百姓们编了童谣,在街上唱:“大清粮,救饥荒;娜仁姑娘,保家乡;不割港,不丢权;两国友好,万年长!”

一个月后,朝鲜的粮荒渐渐缓解,稻田开始补种,街市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李昑为了感谢大清的支援,特意派李相国带着厚礼去北京 —— 十斤上等人参、五十匹高丽布、一对朝鲜官窑青瓷瓶,还有他亲笔写的 “友邦义助” 匾额。

朝堂上,李相国向胤禛致谢:“若不是大清及时援粮,朝鲜恐怕已失仁川港,百姓也不知要饿死多少。陛下的仁心、江兰姑娘的谋略、娜仁姑娘的担当,朝鲜永世不忘!”

胤禛笑着看向江兰:“这都是江兰统筹得好,还有娜仁在朝鲜的应对,瑞祥号的调运,缺一不可。” 他下旨,将 “友邦义助” 匾额挂在兰馨学院,还赏了江兰、娜仁、大宝等人白银各一千两。

退朝后,江兰和娜仁在兰馨学院的操场上散步。娜仁想起在朝鲜的日子,感慨道:“这次能化解危机,多亏了先生提前叮嘱,还有瑞祥号的粮食、水师的护航,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江兰望着远处的宫墙,眼神坚定:“东印度公司不会善罢甘休,他们这次没拿到仁川港,下次可能会找其他外邦下手。咱们得尽快完善‘大清 - 朝鲜互助机制’,比如建立粮食储备库、共享海防情报,这样才能应对以后的危机。”

此时的广州码头,大宝正带着船队回来。江老实、江王氏早就等在码头,看到大宝,江王氏连忙上前:“孙儿啊,辛苦了!这次去朝鲜,没遇到危险吧?”

大宝笑着摇头:“奶奶放心,有水师护航,英方的船不敢靠近。朝鲜百姓可感激咱们了,还送了不少人参呢!”

江老实拍了拍大宝的肩:“好样的!咱们瑞祥号不仅要做买卖,还要为大清做事,这样才对得起江姑娘的信任。”

夕阳下,兰馨学院的 “友邦义助” 匾额在余晖中闪闪发光,广州码头的粮船也渐渐靠岸。江兰知道,这次化解朝鲜的外交危机,只是和东印度公司交锋的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大清上下一心,有瑞祥号的支持,有女外交官的担当,有百姓的信任,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晚风渐起,吹起江兰的官袍衣角,她想起穿越前的自己,从未想过能在这个时代,为国家化解外交危机,守护百姓安宁。但现在,她做到了,而且会一直做下去 —— 为了大清的繁荣,为了百姓的安康,也为了那个更加强大、更加包容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