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趁机在使馆办了场 “丝绸雅集”,邀请朝鲜王妃和贵族妇女参加。江王氏寄来的织金丝绸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 明黄色的缎面上织着凤凰图案,金线闪闪,比朝鲜的高丽布精致多了。王妃摸着丝绸,爱不释手:“这织法真特别,能教我们吗?” 娜仁笑着答应,让金珠带着使馆的姑娘们,每周教贵族妇女织金技法,还送了些丝线给她们。
另一边,长崎馆也在五月初开馆。张书瑶刚到长崎,就遇到了麻烦 —— 荷兰商馆的威廉听说大清要设女子使馆,带着两个随从找上门,语气傲慢:“张姑娘,长崎的贸易一直由荷兰商馆主导,你们设使馆,是想抢我们的生意吗?”
张书瑶没有生气,而是请威廉参观使馆的文化区。展台上,大清的织金丝绸和荷兰的羊毛制品摆在一起,拼成了一件漂亮的披风。“威廉先生,” 张书瑶指着披风,“大清的丝绸柔软华丽,荷兰的羊毛保暖厚实,两者结合,能做出更受日本大名欢迎的衣物。我们可以合作,把丝绸卖给荷兰商馆,你们再和羊毛一起卖给日本贵族,利润分成,岂不是双赢?”
威廉看着那件披风,眼睛亮了 —— 他之前一直愁羊毛制品太单调,没人买,和丝绸结合,确实是个好主意。他当即同意合作,还承诺帮使馆协调长崎奉行所,办理通商手续。
苏湄的医疗工作也很顺利。开馆第二天,李婶子就抱着小儿子来了,孩子还在发烧,小脸通红。苏湄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看了看舌苔,说:“是风寒感冒,喝两剂柴胡汤就好。” 她当场抓药,教李婶子怎么煎药,还嘱咐 “药要温服,喝完盖被子出汗”。两日后,李婶子带着孩子来谢恩,孩子已经能跑能跳了。
这事很快传开,很多日本家长带着孩子来使馆看病,连长崎的汉医福田也来请教。苏湄把《汉方急救录》送给福田,福田看了后,连连称赞:“大清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比我们只按古方开药管用多了!” 他还邀请苏湄去长崎医馆讲课,让更多日本医生学习中医。
张书瑶也借着丝绸展,和日本大名德川家光的使者搭上了线。德川家光喜欢收藏外国珍品,看到使馆的织金丝绸后,立刻下单订了二十匹,还要求 “每月送新样式”。瑞祥号长崎分铺的丝绸销量一下子涨了三成,分铺掌柜高兴地给江兰写信:“使馆一开,生意比之前好做十倍!”
三个月后,江兰收到了两馆的工作报告:汉城馆处理外交纠纷 43 起,帮华人 127 人次,林秀的《简易中医手册》在朝鲜贵族中流传,织金技法被朝鲜王妃纳入 “宫廷女红课”;长崎馆促成丝绸直供日本大名 3 家,苏湄义诊 200 余人次,《汉方急救录》被长崎奉行所定为 “医馆参考手册”。
消息传到京城,胤禛在朝堂上公开表扬:“江兰设立的女性使馆,既处理了外交事务,又帮了华人,还传播了大清文化,比朕预想的还好!传旨,赐汉城、长崎馆‘大清仁惠馆’匾额,各赏白银两千两!”
江兰站在朝堂上,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筹备时家人的支持 —— 江老实从瑞祥号调了最好的丝绸当展品,江王氏寄了三批布料做制服,大宝亲自押运送药材的船,小宝画的布局图让使馆运作更顺畅。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成功,是所有人的努力。
退朝后,江兰去兰馨学院召集女外交官,宣布:“下一步,我们要筹备琉球女子使馆!琉球靠近福建,华人更多,贸易需求也大,咱们要把‘仁惠馆’的模式推广出去,让更多外邦人了解大清,让更多华人有依靠!”
女孩子们听了,都激动地鼓掌。娜仁说:“我去联系琉球的华人商号,帮着选址!” 张书瑶也说:“我去和琉球国王的使者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
夕阳下,江兰站在兰馨学院的操场上,看着女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想起穿越前的自己 —— 那个在就业市场上屡屡碰壁的护理毕业生,从未想过能在这个时代,为女性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为大清搭建起一座民生外交的桥梁。
她知道,女性使馆的设立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使馆出现在日韩、琉球,甚至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多的女外交官、女医走出国门,用智慧和善良,让大清的仁心、大清的文化,传遍四海。而她,会一直走在这条路上,带着家人的支持,带着女孩子们的信任,为大清的繁荣,为女性的力量,继续努力。
晚风渐起,吹起江兰的官袍衣角,远处的宫墙上,“仁惠馆” 的匾额仿佛已在夕阳中闪光,预示着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