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桌的丝绸商张掌柜也点头:“我家的织布机,之前用的铜矿质量差,铸的零件总坏,每月要修两三次。现在用张书瑶姑娘谈的日本铜矿铸零件,三个月都没坏过,省下的维修费就有五十两!而且大清的丝绸因为铜矿降价,成本低了,卖给朝鲜的丝绸每匹还能多赚五两,这都是女外交官的功劳!”
茶馆外的街上,几个孩童追着跑,嘴里唱着新编的童谣:“张姑娘,砍铜价,军屯火炮亮堂堂;娜姑娘,降参价,百姓笑脸暖洋洋;大清女官有本事,邦交民生两兴旺!”
兰馨学院里,更是一片热闹。女外交官选拔的消息刚传出去,就有一百多个女生报名。负责登记的女先生手里的笔都快停不下来,一个穿着粗布棉袄的农家女挤到前面,眼里闪着光:“先生,我叫林阿妹,会说家乡的方言,也学过算术,我想当女外交官,像张姐姐、娜姐姐一样,为家里争光,为大清做事!”
旁边的女生们也七嘴八舌地说:“我要学日语,以后去日本谈贸易!”“我要学礼仪,以后去朝鲜见国王!” 张书瑶和娜仁正好来学院,看到这一幕,相视一笑 —— 她们当初报名时,可没这么热闹,现在有这么多女生愿意投身外交,就是最好的认可。
消息也传到了后宫。太后一开始听周大人弹劾,还有些顾虑,对着宫女说:“女子抛头露面,总归不太体面,万一被外邦欺负了,可怎么好?”
可没过几天,太医院给太后送来了新的人参。宫女把人参泡成茶,太后抿了一口,只觉得清甜回甘,比之前的人参茶更爽口。太医院院判在一旁躬身道:“太后,这是娜仁姑娘谈的直供人参,产自朝鲜平安道的优质参田,含有的皂苷比之前的高两成,价格却低了一成五。宫里每月用参,现在能省五百两银子呢!”
太后拿起一颗人参,只见参体饱满,须根完整,忍不住点头:“确实是好参。” 这时,宫女捧着一个锦盒进来,笑着说:“太后,您看,这是尚衣局用直供人参做的人参皂,比之前的香皂更滋润,宫女们都说是‘好东西’呢!”
太后拿起人参皂,闻了闻,带着淡淡的参香,心里的顾虑少了几分。她让宫女取来娜仁的谈判记录,翻到 “朝鲜参农收益” 一页,看到上面写着 “参农每斤多赚六两,今年朝鲜平安道的参田多了两百亩”,忍不住感叹:“不仅大清受益,朝鲜的百姓也受益了,这才是真正的邦交啊。”
几天后,江兰按例来给太后请安。太后拉着她的手,笑着说:“兰丫头,之前哀家还担心那些姑娘们误事,现在看来,是哀家想多了。张书瑶会抓日方的痛点,娜仁能顾着两国百姓,比有些只知道混日子的男官强多了 —— 能省银子、能惠民生、能固邦交,这才是真正的为国家做事,那些老规矩,哪有这些实在?”
江兰躬身道谢:“太后谬赞,这都是姑娘们自己努力,也多亏皇上和太后给她们机会。”
“机会是该给有本事的人,” 太后点头,“以后有这样的人才,就该多让她们做事,别被那些老规矩捆住了手脚。哀家还听说,兰馨学院有很多女生想当外交官,你要好好教她们,以后让她们去更多外邦,为大清争光。”
从后宫出来,江兰心里满是欣慰。她踩着雪,慢慢往瑞祥号走,街上的雪已经化了不少,露出青石板路,偶尔能看到百姓们提着刚买的人参膏,脸上带着笑容,嘴里还念叨着 “娜仁姑娘”。
回到瑞祥号总铺时,家人早已在门口等着。江老实手里拿着一张红底黑字的谢帖,上面密密麻麻签着名字 —— 药铺王老板、丝绸张掌柜、城南王阿婆、军属李大叔…… 足足有五十多个名字,末尾还写着 “谢大清女外交官惠民生”。
“兰丫头,你看,这是百姓们托我给你的,” 江老实笑得合不拢嘴,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昨天王阿婆还特意来铺子里,说要给你送鸡蛋,我没让她送,她就非要在谢帖上签第一个名。”
江王氏端来一盘刚做好的桂花糕,糕上还撒着桂花碎,香气扑鼻:“累了吧?快吃块糕歇歇。之前听说周大人弹劾你,我还担心得睡不着觉,总怕那些姑娘们在外受欺负,现在好了,不仅没事,还得了这么多人的认可,比小子们还能干!”
大嫂也笑着说:“是啊,我昨天去织坊,姑娘们都说要向张书瑶、娜仁学习,以后也要做能干的女子,不总围着灶台转。”
大宝手里拿着一本账册,凑过来说:“姑母,瑞祥号因为人参直供,和朝鲜的丝绸贸易多了三成,上个月就卖了一万匹丝绸,赚了五万两!而且日本那边因为铜矿协议,也想跟咱们谈棉花贸易,说要‘向大清女官学习,公平交易’。”
小宝则举着一张画满字的纸,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姑母,这是我画的‘女外交官人才表’,上面写了张书瑶姐姐的铜矿成果、娜仁姐姐的人参成果,还有苏湄姐姐的算账成果 —— 苏湄姐姐说,十年能省四十五万两,够修两条从京城到保定的河堤呢!以后再有人质疑女外交官,咱们就拿这个给他们看!”
江兰接过人才表,看着上面歪歪扭扭却认真的字迹,心里暖暖的。她知道,保守派的反对声不会完全消失,但只要有实打实的成果,有百姓和高层的支持,女外交官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几日后,胤禛下了一道旨意,贴在紫禁城的午门外,百姓们都围过去看:“女外交官可参与大清常规外交事务,凡与日本、朝鲜、琉球等国的通商谈判,均需有女外交官参与;兰馨学院增设‘外交进阶班’,扩大女外交官选拔规模,不拘出身,唯才是举。”
旨意贴出那天,兰馨学院的学生们放起了鞭炮,红色的炮纸落在雪地上,像一朵朵盛开的花。京城的百姓们也纷纷议论:“以后咱们大清的女外交官,要去更多外邦做事了!”“说不定以后还能去英国、荷兰,让那些外邦也见识见识大清女子的本事!”
江兰站在瑞祥号的窗前,看着窗外热闹的景象,手里握着那张百姓签名的谢帖,指尖能感受到纸的温度。她想起穿越前的自己 —— 那个在人才市场投了几十份简历却找不到工作的护理专业毕业生,从未想过能在这个时代,为女子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女子,走出内宅的方寸之地,走向外交场、走向朝堂、走向更多之前只有男子能去的地方 —— 她们可能是农家女,可能是商户女,可能是官宦女,但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凭着自己的本事,为大清做事,为百姓谋福,用实际行动证明 “女子未必不如男”。
晚风渐起,吹起桌上的 “女外交官人才表”,上面的名字越来越多,像一颗颗闪亮的星,照亮了大清的未来。江兰握紧拳头,心里默念:“继续走下去,为了这些姑娘,为了大清的百姓,也为了那个更平等、更强大的时代。”
这时,苏湄拿着一份新的报名名单走进来,笑着说:“江先生,外交进阶班已经有一百二十个女生报名了,其中还有三个会说英语的,以后说不定能去跟英国使团谈判呢!”
江兰抬头,看着苏湄眼里的光,也笑了:“好啊,咱们好好教她们,让她们成为既懂外语、又懂民生、还懂谋略的女外交官,让大清的外交,既有男子的宏观格局,也有女子的细致周全。”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两人身上,也落在那张写满名字的人才表上,仿佛在预示着,一个属于大清女子的新时代,正在慢慢拉开序幕。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