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首批女学员的选拔(1 / 2)

雍正三十四年暮春,兰馨学院的朱漆大门前挤满了人。三十丈长的青砖道上,停着各式各样的马车 —— 有京城官员家的青布马车,有江南商户家的雕花马车,还有蒙古草原过来的驼车,车帘掀开时,能看到里面捧着书卷的女子,鬓边别着的花簪沾着晨露,眼里满是期待。

“听说这次要选女外交官,足足有三百人报名呢!” 一个穿着绿布裙的姑娘踮着脚,对身边的同伴说,“我从苏州来,花了半个月才到京城,就是想试试 —— 江姑娘说女子也能做外交,我信她!” 同伴点点头,手里攥着一本翻得卷边的《外邦语言入门》,那是兰馨学院去年印的教材,如今成了报名女子的 “必读书”。

江兰站在学院的藏经阁二楼,看着楼下的人群,手里拿着一份报名名册。名册上密密麻麻写着三百个名字,出身各异 —— 有官宦小姐,有商户之女,有草原王公的女儿,还有像张芸那样的基层译官。“三百人里选十人,比科举还难,” 身边的秋杏翻着名册,忍不住感叹,“咱们定的标准这么严,怕是好多姑娘要失望了。”

江兰笑了笑,指尖划过 “选拔标准” 那页纸 —— 纸上写着四条,每条都注着详细的考核要求:“一、外语:精通朝鲜语或日语,能翻译外邦贸易文书(含专业术语),可无障碍对话;二、礼仪:熟稔朝鲜、日本的宫廷与民间礼仪,能应对不同场合的行礼、交谈;三、算术:会算互市贸易账(含关税、运费、定价),能快速核对贡品清单;四、辩论:可应对外邦合理或不合理要求,能条理清晰地阐述大清立场,不卑不亢。”

“严才是对她们负责,” 江兰说,“外交不是儿戏,一句话说错、一个礼仪做错,都可能影响两国邦交。咱们选的是能代表大清的女外交官,不能将就。” 她转头看向楼下,正好看到江老实带着几个瑞祥号的伙计,搬着一摞摞考核用的文书和算盘,“爹,考场都布置好了?”

江老实仰头应道:“放心吧!东院的三个屋子都收拾好了,第一间考外语,第二间考礼仪,第三间考算术,辩论就在前院的大场子里。你娘还让织坊的姑娘们赶制了朝鲜的襦裙、日本的小袖,礼仪考核时能用得上!”

辰时整,选拔正式开始。第一关是外语考核,主考官是前朝鲜贡使金先生和日本商馆的通译佐藤先生。考生们按顺序进入东院第一间屋子,屋里摆着两张桌子,桌上放着待翻译的文书 —— 朝鲜语文书是朝鲜国王给大清的 “互市请求书”,里面提到 “人参、毛皮换丝绸、茶叶” 的具体数量和关税;日语文书是日本长崎商馆的 “贸易条例”,里面有 “布幅标准”“船期安排” 等专业术语。

第一个进去的是个京城官宦家的小姐,拿起朝鲜语文书,读了两句就卡住了 ——“关税折银” 的 “折” 字,她念成了 “zhē”,金先生皱了皱眉,提醒道:“此字在贸易文书中应读‘shé’,指折算银两,姑娘若连专业术语的读音都错了,如何跟朝鲜使者沟通?” 小姐的脸瞬间红了,捏着文书,低头走了出去。

轮到张书瑶时,她穿着一身月白色的布裙,手里提着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她自己抄的日本《德川幕府贸易法》。佐藤先生递给她一份日语文书,是日本商人写给大清的 “茶叶订单”,里面不仅有数量,还有 “茶叶等级(雨前、明前)”“储存要求” 等细节。张书瑶接过文书,只扫了一眼,就轻声读了起来,发音标准,连 “明前茶” 的日语古称 “早摘み茶” 都没说错。

“请翻译‘储存需避潮,温度不可超十五度’这句,” 佐藤先生故意用了较古的日语表达。张书瑶不假思索地答道:“日语中‘避潮’可译为‘湿気を避け’,‘温度不可超十五度’需结合贸易习惯,译为‘温度は十五度を超えてはならず’,因日本商人多懂‘度’的计量单位,无需额外解释。” 她还补充道:“去年瑞祥号与长崎商人交易时,曾因储存不当坏过一批茶叶,后来就把这条写进了订单,我在兰馨学院的通商档案里见过。”

佐藤先生眼中露出赞许:“姑娘不仅懂日语,还懂贸易实务,难得。” 站在一旁记录的秋杏,悄悄在张书瑶的名字旁画了个圈 —— 这是 “优先入选” 的标记。

东院第二间屋子,是礼仪考核,主考官是礼部的王老大人。屋里摆着不同的场景道具:一张铺着朝鲜高丽纸的桌子,是模拟 “朝鲜使臣接见”;一张放着日本漆器的矮桌,是模拟 “日本商馆会谈”。考生需要根据场景,行对应的礼仪,说对应的问候语。

一个江南来的姑娘,面对 “朝鲜使臣接见” 场景,慌慌张张地行了个大清的跪拜礼,王老大人摇了摇头:“朝鲜使臣见大清官员,行拱手礼即可,若行跪拜礼,反而会让对方不安,觉得你轻视他们的礼仪 —— 外交礼仪,贵在‘对等’,不可乱行。”

娜仁走进来时,身上还带着蒙古草原的气息 —— 她穿着一身淡青色的蒙古袍,腰间系着银腰带,却没戴过多的首饰,显得干练。她抽到的是 “朝鲜与蒙古边境互市会谈” 场景,这是个偏门的场景,连王老大人都有些意外。

娜仁却不慌不忙,先对着模拟 “朝鲜官员” 的伙计,行朝鲜的拱手礼,右手压左手,举到胸口,说:“朝鲜的朋友们,我是大清的娜仁,代表蒙古王公来谈互市,愿咱们的交易像草原的河水一样顺畅。” 接着,她又补充道:“蒙古与朝鲜的边境互市,多在春季进行,此时蒙古的毛皮最厚实,朝鲜的人参刚采挖,按惯例,会谈时要先聊天气,再聊物产,这样才显亲近。”

王老大人惊讶地问:“姑娘怎么知道这些?” 娜仁笑着说:“我父亲是蒙古巴林部的王公,每年都要去边境接朝鲜商人,我跟着去过两次,学了些他们的礼仪和习惯。” 王老大人点点头,在她的成绩册上写了 “优”—— 不仅礼仪对,还懂实务背景,这正是外交需要的。

第三关算术考核,考的是外交贸易中最常用的 “互市账计算”。桌上摆着一份模拟的 “大清与朝鲜互市清单”:朝鲜用 100 斤人参(每斤折银 20 两)、200 张毛皮(每张折银 5 两),换大清的 50 匹丝绸(每匹银 30 两)、100 斤茶叶(每斤银 5 两),还要算关税(人参、毛皮关税 10%,丝绸、茶叶关税 5%)和运费(朝鲜到大清的运费共 50 两),最后算出 “谁该补谁多少银子”。

考生们拿着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有的算错了关税比例,有的漏了运费,还有的把 “折银” 算反了。一个考生算出来 “大清该补朝鲜 50 两”,江兰走过去,指着清单说:“你再算一遍 —— 朝鲜的货物总价值是 100x20+200x5=3000 两,关税 3000x10%=300 两,实际抵银 2700 两;大清的货物总价值是 50x30+100x5=2000 两,关税 2000x5%=100 两,实际抵银 1900 两,再加上运费 50 两,该是朝鲜补大清 2700-1900-50=750 两,你把‘谁补谁’搞反了。” 考生脸一红,收起算盘,小声说:“我在家只算过自家商铺的账,没算过互市的,还是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