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湄(之前 327 章提到的算术好的考生)却算得又快又准,她不用算盘,只在纸上列了算式,片刻就得出 “朝鲜补大清 750 两” 的结果,还在旁边注上 “若朝鲜用白银补,需按大清银元折算(1 两白银 = 1.2 银元),实际补 840 银元”。江兰看着她的算式,点头道:“考虑到银元折算,很细致 —— 外交贸易中,银子的形态、折算比例都可能起争执,多算一步,就能少很多麻烦。”
最后一关是辩论,在兰馨学院的前院大场子里,江兰亲自主考。考生们抽到的题目各不相同,有的是 “外邦使者拒见女官,如何应对”,有的是 “外邦要求降低丝绸定价,如何驳斥”,最难的一道,是 “外邦以‘通商’为由,要求大清开放鸦片贸易,如何回应”。
轮到娜仁时,她抽到的是 “外邦要求降低丝绸定价”。娜仁站在场子中央,面对模拟 “外邦使者” 的伙计,语气平静却坚定:“大清的丝绸,是织户们一针一线织出来的 —— 江南的蚕种要选三年才出好茧,织一匹上等丝绸要三十天,还要运到边境,运费、关税都是成本。去年互市时,丝绸定价每匹 30 两,已经比卖给内地商户低了 5 两,若再降,织户们就要亏本,以后谁还愿意种桑养蚕?外邦若真心想通商,该考虑‘互利’,而不是只想着自己占便宜。” 她还举例:“蒙古草原的毛皮,卖给大清时,也是按成本定价,从不让咱们压价,这才是长久的通商之道。”
江兰听了,暗暗点头 —— 娜仁不仅把道理说清楚,还结合了蒙古的贸易习惯,既显真诚,又有说服力。
张书瑶抽到的是 “外邦要求开放鸦片贸易”。她脸色一沉,语气严肃:“鸦片是害人之物,去年广州就查获过三百箱鸦片,吸食者瘦得像柴,卖妻鬻子,这不是‘通商’,是‘害民’!大清绝不会为了赚钱,让百姓遭难。外邦若真有通商的诚意,不如多运些羊毛、钟表来,这些东西大清百姓需要,也不会害人 —— 若还提鸦片,那就是没把大清的民生放在眼里,通商之事,休要再谈!”
这番话掷地有声,场边围观的考生都忍不住鼓掌。江兰看着张书瑶,想起她是张廷玉的孙女 —— 张廷玉一生严谨,没想到孙女不仅有学识,还有这般刚正的立场,难怪张廷玉之前会支持女外交官的提议。
选拔持续了整整三天,三百个考生,最后只剩下二十人进入复试。复试是综合模拟 —— 模拟 “大清与日本、朝鲜的三方会谈”,考生们分别扮演大清外交官、日本使者、朝鲜使者,讨论 “三国边境互市的关税统一” 问题。
张书瑶扮演大清外交官,面对 “日本使者” 提出的 “日本茶叶关税降至 3%”,她不慌不忙地说:“日本茶叶在大清很受欢迎,去年卖了五千斤,关税 5%,已经比朝鲜人参的关税低了 5 个百分点。若再降,大清的茶叶商就会吃亏 —— 不如这样,日本茶叶关税保持 5%,但大清可以延长日本商馆的驻京时间,从三个月延到半年,这样日本商人能多做生意,也不算吃亏。”
娜仁则在 “朝鲜与蒙古的互市” 讨论中,提出 “蒙古的毛皮可直接运到朝鲜边境,不用绕经京城,节省运费”,还算了一笔账:“绕经京城,运费要 100 两,直接运到边境,只要 50 两,省下来的 50 两,可分给两国商户,大家都受益。” 这个提议,连模拟 “朝鲜使者” 的王老大人都点头称好。
复试结束后,江兰和考官们连夜统计成绩,最后确定了十人名单 —— 张书瑶、娜仁、苏湄,还有之前表现突出的林秀(懂日本国情)、陈薇(精通朝鲜语,曾在礼部做过译官)等。
第二天一早,名单贴在兰馨学院的大门上,红纸上的名字用毛笔写得工整。张书瑶看到自己的名字时,忍不住和身边的娜仁相视而笑 —— 她来报名时,父亲张廷玉曾叮嘱她 “莫靠家世,凭本事说话”,如今她做到了;娜仁则想起出发前,父亲对她说 “草原的女儿要敢闯,让大清看看蒙古女子的本事”,现在她也没让父亲失望。
落选的考生虽然失落,却也心服口服。那个江南来的姑娘,看着名单说:“她们确实比我强,我回去再学一年,明年再来!”
江兰走到十人面前,手里拿着十本崭新的《外邦外交实务》,是兰馨学院连夜印的。“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大清首批女外交官学员,” 她把书递给她们,语气郑重,“接下来的一年,我们会教你们更专业的外交知识,带你们去广州、宁波的口岸实习,让你们见识真正的外交场合。记住,你们代表的不是自己,是大清的女子,是大清的尊严 —— 无论面对哪个外邦,都要挺直腰杆,用能力证明‘女子未必不如男’!”
十人齐声应道:“是!定不负江姑娘所托!”
江老实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笑着对江王氏说:“咱们兰丫头,又做了一件大事。” 江王氏点点头,手里拿着刚做好的淡蓝色制服,是给女学员们的 —— 领口绣着小兰花,腰间配着素银带,既庄重又不失女子的灵动。
小宝则跑过来,给每个女学员递了一张地图,是他画的 “大清与外邦通商路线图”,上面标着 “朝鲜边境互市点”“日本长崎商馆位置”,还有 “鸦片走私高发海域”,他笑着说:“姐姐们以后去外邦,拿着这个地图,就不会迷路啦!”
夕阳西下,兰馨学院的前院里,十个女学员拿着书和地图,围在一起讨论着未来的学习计划。江兰站在廊下,看着她们的身影,心里满是期待 —— 这十个人,就像十颗种子,不仅会在外交场上生根发芽,还会打破千年的性别偏见,让更多大清女子看到 “不一样的可能”。她知道,选拔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培养之路还很长,但她有信心,和这些姑娘们一起,在大清的外交史上,写下属于女子的篇章。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